在中国历史上,短命的朝代不在少数,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秦朝。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建立到公元前207年灭亡,历时仅14年,便走向了终结。
秦始皇当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为子孙后代打下了庞大的基业。然而,随着一场沙丘之变的发生,秦朝的未来命运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继承人的选择错误,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的继承人究竟是谁呢?
秦始皇在世时,并没有提前指定继承人。然而根据史学家的考证,秦始皇一共有33个子女,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四位:长子扶苏、少子胡亥、公子高和公子将闾。除了胡亥在权臣赵高和李斯的支持下成为秦朝的第二任皇帝外,其他的儿子都在不同的事件中丧命。
长子扶苏,因其忠诚和孝顺,名声远播,但最终却因一封假诏书自杀身亡。胡亥是秦始皇的第18子,在他继位后,担心其他兄弟对他不满,便大肆杀戮,先后屠杀了多个兄弟。史书记载,胡亥“六公子死于杜”,并将“十二公子杀于咸阳”。公子高因为担心被胡亥屠杀,于是请求自愿殉葬,胡亥同意了这个请求。而胡亥对姐妹们的残忍也是不容忽视的,他将“十公主戮死于杜”。可以看出,胡亥的冷血和残暴。
扶苏与胡亥
在秦始皇的子女中,扶苏被认为是最有才干的。扶苏的名字取自《诗经》中的“山有扶苏”,寓意着他如山间的草木一样茂盛,能够独立成长。史书上记载,扶苏喜爱读书,性格温和仁爱,十分有同情心。尽管扶苏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与秦始皇的法家思想相左,但这并未影响他在朝廷和百姓中的声望。
秦始皇是开国皇帝,进行过大规模的征战和杀戮,这些都让扶苏深感不安。他多次劝阻父皇停止战争和残杀,然而秦始皇反而对他的劝告感到厌烦。最终,秦始皇将扶苏派往边关,随军参与建设长城。在长城修建过程中,扶苏与大将蒙恬密切合作,长城的建设在防御匈奴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扶苏为人仁爱,蒙恬则是忠诚的将军,因此蒙恬非常支持扶苏。
然而,与扶苏不同的是,胡亥的出身并不高贵。作为秦始皇的第18子,他的母亲胡姬是羌族人,出身游牧民族,极可能是被秦始皇在征战过程中掠夺或俘虏。胡亥的名字“亥”常常象征着数字12或猪,寓意简单并没有像扶苏那样有深意。胡亥虽然是最小的儿子,但因听从赵高的教导,学会了如何迎合父皇,巧言令色,因此深得秦始皇宠爱。史书记载,秦始皇特别喜欢胡亥。
沙丘之变后,扶苏和蒙恬为何没有造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带着胡亥、赵高、李斯等人外出巡游,途中到达沙丘时,因感觉身体不适,秦始皇写下遗诏,要求赵高将其快递给边关的扶苏,命令他尽快返回主持父亲葬礼。秦始皇本打算将皇位传给扶苏,但不料在遗诏未发出之前,秦始皇突然去世。
赵高不喜欢扶苏,也不希望扶苏继位,因此他与李斯密谋,决定隐瞒秦始皇死讯,并将扶苏的遗诏扣留。赵高认为,扶苏能力过强,且拥有众多支持者,若扶苏继位,自己的权力将受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赵高决定扶持胡亥。于是,他篡改了遗诏,宣称胡亥为太子,伪造了命令让扶苏和蒙恬自杀。
扶苏收到假诏后,悲痛万分,信以为真,最终选择自杀。而蒙恬则认为这不是秦始皇的命令,他拒绝自杀,并因此被关押。返回咸阳后,赵高宣布秦始皇去世,胡亥继位,赵高凭借手中权力掌控朝政。
扶苏若不自杀,而是和蒙恬起兵反抗,是否能够成功呢?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扶苏和蒙恬起义的成功几率是相当高的。首先,扶苏推崇仁政,广受朝廷和百姓的爱戴。在民间,他有着很高的威望。尽管扶苏与秦始皇的治国理念有所不同,但秦始皇很显然有意培养扶苏作为继承人。扶苏不再是简单的继承者,他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广泛的支持。
其次,当时大秦帝国的精锐部队——蒙恬和蒙毅指挥的20万大军正驻守北方,抵御匈奴,而南方的大将赵佗也有50万人马。扶苏如果起义,赵佗的部队即使能调动过来也来不及,秦朝的精锐铁骑大军更是弱不禁风。在历史上,项羽曾用仅3万兵力轻松击败秦军45万铁骑,扶苏带领蒙恬的军队完全有可能战胜这些无战斗力的军队。
此外,百姓早已对秦朝的暴政感到极度不满,如果扶苏和蒙恬联合起来,凭借他们的仁政理念,百姓必定会响应他们的号召,加入起义的队伍。扶苏的胜算本就极大,只可惜他因为过于愚孝和忠诚,最终信了假诏,选择自杀,导致自己和蒙恬未能起义成功。
扶苏的死,给赵高等权臣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也让大秦帝国失去了最有潜力的继承人。而整个大秦帝国,也在赵高的阴谋下迅速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