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马谡,诸葛亮其实还可以选择其他几位将领来守卫街亭。
比如,魏延,他是蜀汉当时最重要的将领之一。魏延如果守住街亭,既能提升自己的声望,也能获得极大的军功。而且,这会让他在蜀汉高层的权力越来越大,可能会威胁到诸葛亮的地位。即使魏延的军事计划与诸葛亮一致,诸葛亮也未必会太在意这一点,毕竟他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也不害怕魏延的荣华富贵超过自己。但问题在于,如果蜀汉高层有两个权力极大的人,而他们在军事意见上不统一,蜀汉就可能陷入分裂的危险。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样的局面他绝对不敢冒险。而且,魏延性格急功近利,假如让他守街亭,他很可能不甘心仅仅守卫一个地方,甚至会主动发起进攻,去和魏国的主力交战。虽然不能确定他能否打胜,但对于诸葛亮来说,街亭的核心任务是防守,保住更多兵力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吴懿,他是刘备的小舅子,也是刘备入蜀后娶了刘璋寡居的三嫂吴氏的哥哥。后来,吴氏成了蜀汉的皇后,而吴懿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如果让一个太后的哥哥去守街亭,万一打赢了,吴懿在蜀汉内部的地位将会暴涨。这对诸葛亮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毕竟,在东汉末年的历史中,外戚掌权常常带来灾难,诸葛亮当然不希望这种情况再度发生。因此,吴懿无论如何也不能担此重任。
综上所述,虽然马谡有许多缺点,但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他比魏延和吴懿更适合守街亭。马谡有足够的兵力,还有王平的辅佐,并且在地理上也有优势,几乎可以认为他有足够的条件守住街亭,即使换成一个不太聪明的人,街亭也能稳住。诸葛亮对这场战斗的布置几乎已经计算得无懈可击,他认为这场战争是稳赢的。然而,历史总是充满变数,就算是最聪明的计划,也难免出现意外。
当诸葛亮的计划完全布置好后,魏国方面也开始调兵遣将,准备迎战。当时坐镇长安的魏国皇帝曹叡,迅速派遣张郃带领军队前往街亭。选择张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魏国的名将几乎都已经死去或年老无法上阵。曹操麾下的“八虎骑”和“五子良将”中,除曹真、曹休、曹洪外,其他大将都已经阵亡或退休。曹叡如果不派张郃,难道要调司马懿或曹休去和诸葛亮对抗吗?显然,张郃是唯一的选择。
不过,关于张郃带兵的数量,后人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张郃大概带了两万兵力,也有说法认为,曹叡把所有可用的兵力都给了张郃,使得他手下的兵力达到了五万人。这意味着,如果马谡手下有两万多人,他的兵力是占优势的;即使马谡只有一万兵,张郃有五万人的情况下,兵力差距也不会大到绝望的程度。关键是,蜀军在街亭占据了地理优势,凭借这一优势,完全可以拖住魏军一段时间。
因此,当诸葛亮决定派马谡去守街亭,并且自己查看了地图后,他几乎确信这场仗非常容易打。而且,在了解了当地地形后,诸葛亮还给了马谡详细的作战指示。他要求马谡坚守城池,依托水源和防御工事,拖住魏军。即使战斗失败,只要能拖延魏军,争取到更多时间,也算是大功一件。诸葛亮甚至表示,战损多少不重要,只要能保住街亭,这场战斗就是成功的。
那时,诸葛亮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已经把整个陇西乃至凉州的局势掌握在手中。然而,当前线传来战报后,诸葛亮震惊了。马谡没有按照计划行事。他并没有选择坚守街亭,而是将兵力分布在附近的山上,依托山势进行防守。虽然王平极力劝阻,但马谡自认为是军事天才,根本不听王平的建议。最终,王平只能带着少量兵力去防守其他地方。如果当时马谡能多听王平的意见,给他更多兵力,也许局势会有所不同。
当诸葛亮得知马谡的布置后,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迅速派人去通知他重新布置防线。然而,诸葛亮派去的人还比魏军的张郃晚了一步。张郃迅速抵达街亭,看到马谡的布置后大喜,随即开始包围马谡固守的山脉,切断了水源,最终形成了对马谡的包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