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因为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将士们为胜利而不畏艰险的坚定决心。 除了王昌龄,其他一些诗人也留下了关于楼兰的诗句。例如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以及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楼兰这个古国,成为中原人民如此热衷的话题呢? 楼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它位于今天的罗布泊西部,曾是西域诸国中一个相对强盛的国家。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楼兰的国土并不广阔。史书记载,楼兰本是鄯善国,最初的名字就是楼兰,国王治国于扦泥城,距离阳关约1600里,离长安约6100里。楼兰的总户数大约为1570户,人口为14110人。
楼兰的历史要从月氏开始讲起。春秋战国时期,整个西域都被月氏人统治。然而,随着匈奴逐渐崛起,月氏和匈奴之间为了争夺资源爆发了冲突。最终,一部分月氏人选择了迁移,另寻他处安家,而留在原地的月氏人则向匈奴投降,并建立了楼兰这个国家。 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楼兰与中原王朝有过一定的联系,但交流并不频繁。直到丝绸之路的开通,楼兰才开始与西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西域的小国。 楼兰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位于匈奴和中原之间的关键位置。这意味着,如果匈奴想要快速侵入中原,就必须经过楼兰。同样,如果汉朝想要进攻匈奴,也必须经过楼兰。楼兰作为一个小国,在夹缝中求生存,无法得罪匈奴,因此,在匈奴强大的时候,楼兰就依附于匈奴。当汉朝使臣前来时,楼兰则与汉朝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 虽然汉朝对楼兰这种两面派的外交策略颇有微词,但出于当时与匈奴的紧张关系,汉朝更多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楼兰在西汉和匈奴之间几经更替,始终顺应强者。当楼兰国王去世后,匈奴得知消息后迅速派人护送楼兰的王子返回继承王位。 然而,新上任的楼兰国王显然不懂如何处理小国外交。由于他从小生活在匈奴,他的立场明显倾向匈奴,对匈奴言听计从,而对来自汉朝的使者,则采取了极为强硬的态度,甚至对汉使者痛下杀手。楼兰的反抗导致了西域的局势更加紧张,尤其是另一个不安分的国家——龟兹,开始闹事,甚至杀害了汉朝的守将。 这个消息传回长安后,掌控朝政的霍光非常愤怒,指派傅介子前往楼兰刺杀新国王安归。傅介子成功完成任务,不仅解决了楼兰王的问题,还全身而退。随后,汉朝支持的楼兰王子尉屠耆继位,并将国名改为鄯善。但楼兰古国最终在公元7世纪神秘消失,直到19世纪才被重新发现。关于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至今没有官方的确切记载,只有几种广为流传的猜测。首先,有人认为楼兰的消失与水源匮乏有关。由于流经楼兰附近的河流改道,导致水源逐渐减少,沙漠化加剧,楼兰国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全体迁移。其次,也有猜测认为楼兰在国力衰退后,遭到了其他西域国家的联合攻击,由于敌人太过强大,楼兰不得不弃城逃亡。还有一种说法是,楼兰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导致大部分人口死亡,幸存的人也不敢再留下来。 至于为什么如此多的文人对楼兰产生了特殊的情感,除了对楼兰这种见风使舵、摇摆不定的外交策略的不满外,另一个原因是楼兰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文学象征意义。许多诗人在创作时,喜欢借用楼兰作为典故,尤其是通过傅介子斩楼兰王这一事件,抒发他们的忠诚与报国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