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海军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海军将领都以精湛的海战技巧闻名。然而,在东方的一个世纪里,却有一位曾经是步兵的将领,他指挥的海军舰队一度是亚洲最大的,他就是大清王朝的海军提督丁汝昌。
丁汝昌是一个饱受争议和悲剧的人物。在他生前,许多人对他的能力提出了质疑。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有人甚至散布他会晕船的谣言,称他一登上战舰就会感到头晕。在海战节节败退之后,清政府将所有责任归咎于他,并在他自杀后发布命令,没收了他的家产,还要求用三道铜箍锁住他的棺材,不允许安葬。如此对待丁汝昌,不禁让人思考:丁汝昌究竟有怎样的能力?
丁汝昌出生于1836年,家庭贫困,少年时期不得不帮助家里打理农务,失学后还做过放牛、放鸭、摆渡等工作。15岁时,家中遭遇大灾荒,父母相继去世。年轻的丁汝昌投身于太平军,凭借英勇的表现逐步晋升为哨官、营官。太平军失败后,他转投李鸿章麾下,加入北洋海军。在以陆军出身的背景指挥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军时,丁汝昌常常遭到外界的质疑。加之他不懂英语,曾留学海外的刘步蟾对此更是看不起他。
他的政敌在朝廷上散布他晕船的谣言,指责他作为海军提督居然晕船,这样的说法让人不禁感到可笑。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丁汝昌深知自己知识的不足,虽然出身陆军,但他谦虚好学,始终努力弥补差距,积极学习海军战术和英语,也曾赴英国视察,接受过英国女王的接见。就像其他北洋海军的将士一样,丁汝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上度过的,虽然曾有过晕船的困扰,但他早已克服了。
丰岛海战后,丁汝昌已经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准备。他命令各舰仅保留一艘舢板,并拆除了所有可燃物品和装备,这是破釜沉舟的决心,彰显了他的勇气。然而,在大东沟海战失利后,他却遭到“怯战”的指责。1894年11月26日,光绪帝下令将丁汝昌革职,暂时留任并要求严防各海口,并观察后续表现。第二天,60多位御史上奏,请求立即处决丁汝昌,还煽动皇帝相信丁汝昌与敌人有私通,准备逃叛。第三天,山东巡抚李秉衡上奏,表示如果不立即处决海军主将,将无法震慑军心。
面对朝廷的多次弹劾,光绪帝最终决定让丁汝昌前往刑部接受审判。经过李鸿章和北洋海军将士的劝谏,光绪帝才将惩处决定改为让丁汝昌戴罪督阵,继续指挥海军。经历了这一场波澜,丁汝昌的心情可想而知。
1895年农历除夕,丁汝昌收到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的劝降信,但他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将信转交给李鸿章,并表示决不投降,誓死作战。此时,威海卫的陆地炮台已经全部失守,刘公岛成为孤立无援的孤岛。
面对困境,丁汝昌已经为自己准备好棺材,决心“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在刘公岛坚守期间,他先是在“定远”号上指挥作战,当“定远”号被鱼雷击中后,他又转移到“镇远”号继续指挥。在岛上局势愈加严峻时,鱼雷艇管带王平策划集体逃亡,使得刘公岛的形势更加危急。2月9日,丁汝昌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登上了“靖远”号,亲自督战。当“靖远”号被击沉时,他几乎与船同沉,幸好被部下誓死救起。
然而,岛上的形势越来越恶化。1895年2月8日,部分海军官兵和大批陆军纷纷离舰上岸,岛上爆发了哗变。这些叛逃的官兵和岛上的百姓来到海军公所前,哀求留下生路。丁汝昌向大家承诺:“若十七日(即公历2月11日)救兵不至,届时自有生路。”然而,三天后,他所等待的救援却是北洋海军的西撤命令,意味着所有希望彻底破灭。
1895年春节时,刘公岛上还回荡着零星的鞭炮声。丁汝昌心情灰暗,独自走进书房,望着窗外飘飞的大雪,回想着自己的一生,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他转身端起案桌上的鸦片水,痛饮一口,选择了用生命捍卫中国军人的尊严。年过六旬的他,宁死不降,承担起了重大的责任,也换来了岛上数千军民的生命。他选择以忍辱负重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切,他所说的“届时自有生路”正是他为自己和军民所作出的最后承诺。
百年甲午,时光荏苒。120多年前,丁汝昌曾在刘公岛上亲手栽下了一株紫藤。时至今日,那株紫藤依然茁壮成长,每年五月,花团锦簇、香气四溢。这株紫藤仿佛在述说着丁汝昌的英雄事迹,也让人们在这百年沧桑中怀念他曾经的芳泽。
上一篇:算算琉球的历史账|凤凰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