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一个时代。除了元朝的几大汗国之外,元世祖忽必烈直接管辖的领土就达到了1372万平方千米,堪称盛极一时。元朝的疆域横跨辽阔的土地,涵盖了从中原到西域、东北甚至远至朝鲜半岛的地区。然而,仅仅经过了96年的时间,昔日辉煌的元帝国便开始分崩离析。此时,南方起义的朱元璋看到了这个历史性契机,于是在公元1368年,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攻占了元朝的都城大都,标志着元朝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的灭亡。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元朝的疆域,就会发现明朝的国土相比元朝要小了许多。那么,为什么朱元璋在推翻元朝政权之后,没有收复元朝失去的领土呢?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朱元璋没有重新占领那些失去的土地?
事实上,朱元璋并非不想收复这些领土。对于他来说,这项工作确实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攻下元朝的都城大都后,朱元璋没有丝毫放松,而是立即采取了行动,先后发起了8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除了第二次北伐战役,朱元璋并未取得显著的战果外,其他几次战役都大大扩展了明朝的疆域,甚至将明朝的国境线推进到辽东地区。然而,这些军事成就并未能彻底恢复元朝的全部领土,原因有几个客观因素。
首先,蒙古骑兵的机动性极强。蒙古军队擅长骑战,凭借马匹的优势,具有极强的机动性。即使朱元璋部署了重兵进行防守,蒙古骑兵依然能凭借其迅捷的移动迅速消失在战场上。再者,蒙古地区的气候极为严酷,风沙弥漫,温差巨大,这对于习惯中原气候的明军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巨大挑战,极大地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
其次,元朝灭亡后,北方的蒙古势力并没有完全崩溃。自从元顺帝北逃之后,元军中涌现出一位杰出的将领——扩廓帖木儿,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王保保。他与元顺帝的儿子元昭宗共同立下誓言,要复兴元朝。王保保不但成功挫败了明军的第二次北伐,还为北元政权争取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而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因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不少一流的武将,导致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丧命,令明朝的军事力量大为削弱,也因此错过了更多对付蒙古的机会。
朱元璋去世后,明朝爆发了长达4年的“靖难之役”,最终朱棣胜利并继位,此后将首都迁至北京。此时,朱棣的态度已经与朱元璋有所不同,他视蒙古为一个独立的势力,而不再抱有像朱元璋那样的雄心壮志。在与蒙古的战斗中,朱棣采取的是更加保守的策略,重在守住祖宗留下的国土,而不再积极进攻。而之后的明朝皇帝,面对蒙古的威胁,也并未有足够的力量来收复这些失去的土地,最终形成了长时间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