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亡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动荡的大时代,即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是由司马氏在南方建立的政权,属于偏安一隅的政权,而十六国则指的是在北方及巴蜀地区先后建立的十六个割据政权,这些政权包括前凉、成汉、前赵(汉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和后秦。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西晋灭亡与南北朝建立之间,除了东晋和十六国,还出现过八个割据政权,分别是冉魏、段齐、翟魏、仇池、西燕、谯蜀、桓楚和代国。这些割据政权中,有些的疆域并不算小。那么,为什么“十六国”并没有包括冉魏、段齐、翟魏、仇池、西燕、谯蜀、代国和桓楚呢?
“十六国”这一称呼出自北魏史学家崔鸿所编写的史书《十六国春秋》,而《二十四史》中的《魏书》和《晋书》都将《十六国春秋》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特别是在《晋书》当中,为了配合《十六国春秋》的内容,专门为除前凉之外的“十六国”帝王创造了新的传记名称——“载记”,例如“石季龙载记”。
因此,冉魏、段齐、翟魏、仇池、西燕、谯蜀、桓楚和代国没有被列入“十六国”,其直接原因就是崔鸿。在历史上,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已经失传,现存的版本并不是原版。因此,崔鸿为什么没有把这八个政权列入“十六国”仍然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
在这八个未被列入“十六国”的政权中,冉魏、段齐、谯蜀和桓楚可以算作是“一代而亡”。按照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念,一代而亡的政权不被视为真正的朝代。即便是王莽的新朝这种短命政权,也未能避免这种观点,更何况冉魏、段齐、谯蜀和桓楚这些地方性的割据政权。所以,它们并不算作“十六国”。
尽管翟魏传承了两代君主,但它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五年左右。其第二代君主翟钊在位不到一年,因此也被看作是“一代而亡”。而仇池虽然延续到了南北朝初期,但其最大疆域仅限于武都和阴平两郡,存在感较弱。加上仇池一直向周边政权称臣,因此崔鸿很可能将仇池视为“土司”政权。
西燕传承了七代君主,存在了大约十年时间,按理说它本该算作一个国家。然而,西燕的开国皇帝慕容泓(景昭帝慕容儁的儿子)与后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垂(文明帝慕容皝的儿子)都是前燕的宗室。西燕最终被后燕吞并,这也许是崔鸿将西燕视为后燕的分支政权,而将后燕作为前燕的继承者的原因。
代国是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实际上它就是北魏的前身。作为北魏的史学家,崔鸿自然将北魏视为正统,因此并没有将代国列入“十六国”。而《十六国春秋》并没有将这些十六国当作正统,这一点可以通过直接称呼十六国君主的名字来看出。因此,崔鸿当然不会将代国这样的正统政权列入“十六国”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