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李自成在起义到失败的过程中,一直都是“流寇”,没有固定的根据地。但其实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李自成在他最后几年已经在河南、湖北等地建立了较为坚实的根据地,并且派遣了许多将领和军队驻守各地。
例如,在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领了襄阳,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此后,他继续向北进军陕西,但在湖北的襄阳、承天、德安、荆州等地,他留下了白旺带领七万大军驻守,确保了这些地区的安全。此外,河南也是大顺政权的稳固根据地,而陕西更是李自成的后方。李自成进攻北京时,陕西为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尤其是在陕北,李自成安排了李过和高一功等顶级将领驻守。因此可以看出,大顺政权已经牢牢占据了一片较大的领土,并且实施了有效的治理。所以在崇祯十六年以后,大顺军不再是“流寇”了。
“流寇”一说,并不是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李自成在各地分散了大量兵力和得力将领,导致了后来的山海关战役的失败。因此,集中兵力并建立稳固的根据地,需要谨慎把握一个微妙的平衡,否则可能会导致战略上的失败。
很多人认为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选择北上陕西,再东征北京是一个错误的决策。他们认为,当时的明朝北方因为连年天灾和战乱,已经一片废墟,即便李自成攻占了陕西、北京等地,也无法获得足够的财力来稳定政权。按照他们的看法,李自成当时最理想的战略应该是从襄阳、武昌沿长江向东推进,攻占南京及东南的富庶之地,然后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的策略,积累粮草、强化根基,再北伐。
然而,历史总是复杂的,即便有时相似,也往往存在本质的差异。单纯照搬朱元璋的策略,可能会犯下经验主义的错误。朱元璋能够成功,除了自身的才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在他的崛起过程中,面对的并不是元朝的直接压迫。在他与元朝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政权——韩宋政权。正如历史记载,“元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为有宋为捍蔽也。”这一缓冲,使得朱元璋的北伐较为顺利。
而李自成若是选择从襄阳向东推进,直接面对的就是明朝的强烈反击,没有缓冲的保护。如果李自成没有北上解决孙传庭的部队,孙传庭很可能会趁机恢复元气,对李自成形成威胁。因此,李自成的战略并没有错误,问题出在战术上,尤其是在如何对付吴三桂,以及如何防范来自山海关外的清军等细节问题上。
那么,李自成的失败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不难理解。李自成在进入北京之后,虽然赢得了民心,却失去了官绅阶层的支持。他在政治上大力拉拢官绅,却在经济上没有考虑他们的利益。相反,他通过“追赃助饷”等手段,对官绅阶层进行了剥削。这种做法导致了官绅对大顺政权的不信任。当李自成在军事上占据优势时,官绅们尚且不敢轻举妄动;一旦李自成在战场上出现颓势,他们便开始反叛。当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后,许多曾经归顺的大明官员纷纷脱离大顺政权,或投降清朝,或投向南明的弘光政权,大顺政权瞬间土崩瓦解。
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未能成功从农民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他忽略了官绅和地主阶层的利益,最终被他们抛弃。而加上关外的清军压力,李自成最终未能成功改朝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