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内容:“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为世人展示了一场著名的空城计。
在这场计谋中,诸葛亮因错误信任马谡,导致了街亭的失守,进而使蜀国的粮草运输系统全面崩溃。为了应对这一危机,蜀军不得不逐步退回汉中,而诸葛亮则亲自带领军队驻守西城,准备迎战司马懿。此时,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空城计,让司马懿误以为城内布满伏兵,从而使得敌军在面对空城时止步不前。
然而,司马懿是否真的未看破诸葛亮的计谋呢?对于这一点,许多人可能并不相信。那为什么司马懿明知计中有诈,却依然选择撤退呢?很简单,司马懿深知,如果他不撤退,等待他的必然是自己和全军的覆灭。历史上“飞鸟尽,良弓藏”的惨剧,他绝不希望重演。为了保全自己和魏国的长远利益,他必须保持足够的价值与安全。
尽管空城计在小说中描绘得极具戏剧性,尤其是诸葛亮在危急时刻依旧镇定自若的气度令人称赞,但若我们仔细观察其中的细节,便能发现四个明显的漏洞。这些漏洞在兵家之道中,都是大忌。若其中任何一项出现差错,诸葛亮必定会陷入险境,甚至丧命。
首先,诸葛亮在城门处安排的二十多名士兵伪装成百姓打扫城门。这一安排显然不足以瞒过司马懿的眼睛。若他对此有所怀疑,认为这是诸葛亮故意设下的陷阱,那么这些士兵便不具备任何威胁。即使是训练有素的武林高手,在面对上万魏军时,恐怕也无法改变局势。
其次,诸葛亮身边的两个书童,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威胁,竟然毫无惧色。对于这两个年轻人来说,面对魏国的庞大军队,难道他们能像诸葛亮一样镇定自如?司马懿若稍加观察,便可发现他们的异常,从而揭露出城中的虚实。
第三,诸葛亮坐在城头的行为也十分危险。司马懿若派遣神射手攻击他,诸葛亮又能如何应对?在那样的情况下,蜀国虽然可能埋伏有兵力,但若失去指挥,魏军依旧有可能迅速占据优势。
最后,司马懿并未采取任何试探性的进攻措施。若他安排一部分军队进行试探性进攻,另外一部分则布置防守和侦察,就算蜀军有埋伏,他也能轻松应对。而且,考虑到魏国的国力远胜蜀国,司马懿完全有能力采取稳妥的策略进行进攻。然而,他并未做任何试探,这一点令人难以理解。
那为什么司马懿即便看破了空城计,依然选择撤军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首先,马谡失街亭一事让蜀国军心动摇,司马懿知道,若不趁机追击,必会辜负魏国君臣的期待,也无法对曹睿交代。因此,他必须采取行动,向魏国证明自己的能力。
然而,当他站在西城城楼下,看到诸葛亮主动现身时,他便知道这是一场故意安排的戏码。接下来,司马懿只需要配合诸葛亮,表演出自己多疑的个性,便能化解这场危机。与此同时,诸葛亮也需要“悬羊击鼓”,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从更深层次来看,司马懿此时并不单纯为了捉拿诸葛亮,而是为了在魏国政局中保全自己。曹操虽然曾压制过他,但司马懿并不在意。曹丕也对他有所提防,但他仍然能耐心等待机会。然而,到了曹睿这个年轻帝王时期,司马懿意识到,若自己贸然行动,必然会被除掉。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不得不选择忍耐,等待时机。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的谋略不仅仅体现在空城计一役中。在整个魏国的政治布局中,他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是与诸葛亮对决,而是确保自己在魏国的地位。虽然他没有在当时公开与诸葛亮展开决斗,但他清楚,自己必须始终保持在曹睿心中的重要性,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对于司马懿来说,空城计之事虽然充满了戏剧性,但并非他一生中的最大挑战。实际上,他的目标始终是魏国的未来。在经历了诸葛亮的多次计谋后,司马懿以稳重和耐心的战略为魏国铺平了道路。尽管历史上他显得像是一个忍者式的“老谋深算”,但从他面对诸葛亮时的选择来看,司马懿的真正谋划和理想仍是魏国的长远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