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记住,永远跟共产党走。”
1961年,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得像张纸一样。床边围着他的孩子们,大气都不敢喘。老人浑浊的眼睛扫过每个孩子,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一字一句地说出了自己的叮嘱。
没过几天,这位老人就离世了,最后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个只有革命功臣才能长眠的地方。
说到这,想必大家应该都觉得他应该是共产党的一位干部吧?
其实这么想也没错,不过这位老人,早年间不光是国民党的高官,甚至还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心腹。他管过军统,当过侍从室主任,就连国民政府最核心的权力印章都他都握在手里过。
这位传奇老人,就是贺耀组。
1889年,湖南宁乡贺石桥的一个院落中,贺耀组出生了。家里虽然不算是大富大贵,可比平常人也好多了,至少衣食无忧,也算是当地的小康人家。
这孩子小时候淘得很,上树摸鸟蛋、下河摸鱼虾,没少让大人操心,可性子里藏着股难得的热乎劲儿。只要是门口路过讨饭的,他不用大人吩咐,转身就往厨房跑,舀上满满一碗米塞给人家,眼里满是不忍。
16岁那年,贺耀组没再跟小伙伴们一起瞎玩,而是考上了湖南陆军小学,这一步,让他彻底踏入了军界。在学校里,他肯吃苦、肯钻研,军事功课门门拔尖。
后来因为成绩优异,他还得到了公派日本留学的机会,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二话没说加入了同盟会,从此跟着孙中山闹革命,心里装的都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国家的念想。
1927年,北伐战争打得正酣,贺耀组已经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将领。
北伐军兵临南京城下,他带着自己的部队,冲在了攻城队伍的最前面。战场上炮火连天,枪林弹雨里,他始终在前线沉着指挥,将士们跟着他奋勇冲锋。
等到南京城被攻克的那天,蒋介石当着众人的面,直接任命他为南京卫戍司令。要知道,当时南京刚成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卫戍司令就是守护首都的“把门人”,不是蒋介石最信得过的人,根本坐不上这个位置。
那年贺耀组才38岁,能扛起这份重任,靠的不是投机取巧,全是实打实的战功。可谁也没想到,一年之后的济南事件,成了他心里一道抹不去的坎儿。
1928年5月,贺耀组带着部队攻克济南,还没等将士们喘口气,日军突然发起挑衅,对着北伐军阵地开炮。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贺耀组怒火中烧,当即下令反击。激战了几个小时,日军吃了不少亏,死伤惨重。
可消息传到南京以后,蒋介石却慌了神,他怕得罪日本,只能让贺耀组背这个黑锅,下令撤销了他的职务。
调令一下来,贺耀组心里别说多憋屈了: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家卫国,打了胜仗反而被撤职,这道理在哪儿说的通?
但他不知道的是,其实蒋介石心里也清楚,贺耀组是条敢打敢拼的硬汉子,撤他的职也只是迫于外交压力的权宜之计。果然没过多久,蒋介石就悄悄把他调回南京,依旧委以重任。
从1929年到1938年,贺耀组的官越做越大,一步步走进了国民政府的权力核心。国民政府参军长、徐州行营主任、参谋次长,这些职位个个手握实权,管的都是军政大事。
1938年,蒋介石更是把军统局局长的位置交给了他。要知道,军统局是国民党的核心特务机关,管情报、管肃反,手里攥着生杀大权,能坐上这个位置,足见蒋介石对他的信任,简直把他当成了最靠谱的亲信。
那段日子里,蒋介石不管有什么重要决策,都会先叫贺耀组来商量;出门视察或者参加重要活动,也总把他带在身边。在旁人眼里,贺耀组就是蒋家王朝的“铁杆追随者”,这辈子注定要跟着蒋介石走到底。
可他们都没料到,一场看似普通的婚姻,正在悄悄改变贺耀组的人生轨迹。
1934年,贺耀组在南京康济医院养病,认识了20多岁的护士长倪斐君。倪斐君性格温柔,做事细心,还特别关心穷人,没事就看看进步书籍。
45岁的贺耀组一下子就被这个姑娘吸引了,两人相处不到半年就结了婚。
当时,不少人都不看好这段婚姻,毕竟,贺耀组比倪斐君整整大了23岁,还结过婚,倪斐君的父母更是强烈反对。可夫妻俩却并没有受到影响,还是那么恩爱。
1937年,贺耀组调任甘肃省主席。甘肃那地方穷,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监狱里还关着几个红军干部,都是长征时掉队被抓的。按规矩,贺耀组得把这些人送到南京处理,可倪斐君劝他:
“这些人也是中国人,都是为了国家打仗,何必赶尽杀绝?”
贺耀组想了好几天,最后还是把人放了,还给他们准备的路费。没过多久,又有一批学生想偷偷去延安,来找他开通行证。这件事要是被南京知道,贺耀组肯定没好果子吃。
这个时候,又是倪斐君劝他:“年轻人有理想是好事,不能把路堵死。”
听了这话,贺耀组也觉得有道理,可他毕竟也怕自己被牵连,犹豫过后,他还是给学生们发了护照,让他们顺利去了延安。
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妻子心里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
1940年,倪斐君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以后,她更有意识地跟贺耀组聊老百姓的苦,聊国家的未来,慢慢影响着他的想法。
贺耀组虽然没明说,但心里都明白,只是他没拦着,哪怕他知道,这些事要是暴露了,自己就是“通共”的罪名。
1942年,贺耀组做了一件让蒋介石大发雷霆的事。当时有一批医疗物资要运往延安,按规定必须经过蒋介石批准,而负责审批的正是贺耀组。那天运输飞机都准备好了,物资也装上去了,就等他签字。
贺耀组想起延安缺医少药,伤员可能因为没药而死,没多想,拿起笔就签了字。飞机刚飞走,就有人告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气得拍桌子,当场把他从军统局长降成了重庆市长。
贺耀组心里清楚,这是明升暗降,重庆市长听着风光,其实是把他从核心权力圈往外推,蒋介石已经开始怀疑他了。从那以后,贺耀组跟蒋介石的关系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1945年秋天,毛主席去重庆谈判,贺耀组当时是重庆市长,负责一部分的安保工作。他不光把安保工作做得滴水不漏,还专门在家里摆了一桌酒席,请毛主席和周总理来吃饭。那天晚上,几个人聊了很久,贺耀组忍不住说:
“我这些年看明白了,国民党这条船怕是要沉了。”
周总理听了,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没多说话,但贺耀组知道,自己的心思被看懂了。
那次宴请之后,贺耀组跟八路军办事处的来往就更加密切了。他的老乡谢觉哉在重庆主持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两人经常见面聊天。谢觉哉跟他讲共产党的主张,讲解放区老百姓的生活,贺耀组听得越多,心里的想法就越坚定。
后来,他甚至开始主动给八路军办事处送情报,告诉他们国民党内部的动向,帮共产党避开了不少危险。
1040年,国民党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蒋介石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就把贺耀组叫到身边,让他负责转移“党国”的重要物资,这可是把他当成了能够托付后事的人。
可贺耀组心里却有自己的打算。4月的一天,他把蒋介石这些年授予他的勋章全都拿了出来,金的、银的,十几枚,一枚一枚砸在地上,又把刻着“耀组”的印章毁掉,改名叫“贺贵严”,意思是“以祖国为贵,以正义为严”。
他还偷偷联系了几个国民党将领,想发动起义,把部队拉过去,可计划还没实施就被人告密了。没办法,贺耀组只能躲到香港。
那时候,蒋介石已经给他发了通缉令,悬赏要他的命。香港虽然相对安全,但贺耀组不想一辈子躲着。他联系上了一批跟他想法一样的国民党将领,一共44个人,大家聚在香港九龙的一个小旅馆里,商量着要做一件大事。
1949年8月,香港各大报纸都刊登了他们的联名声明,公开跟蒋介石决裂,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消息传到台北之后,蒋介石气得浑身发抖,下令开除贺耀组的党籍,冻结他的家产,还派了特务去香港暗杀他。周总理知道了以后,赶紧就让香港的地下组织保护贺耀组和他的家人。
11月底的一个深夜,几个地下党员悄悄来到了贺耀组的住处,带着他的倪斐君坐上了一艘货轮。一路上换了好几次交通工具,躲着国民党特务的追踪,走了半个多月,才平安抵达华北解放区。
很快,毛主席就在中南海接见了贺耀组。两人上次见面还是1945年的重庆谈判,一晃4年过去了。毛主席紧紧握着他的手,笑着说:
“贵严同志,咱们又见面了。当年在重庆是你请我,现在到了北京,该我请你了。”
当场就任命贺耀组为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交通部长,让他负责新中国的交通建设。贺耀组接下任务之后,干得特别认真。
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交通落后,他经常下基层,跟着工人一起跑工地,研究怎么修铁路、建工路。
后来他还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民革中央常委,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踏踏实实做事。
贺耀组这一辈子,从湘军的师长到国民党上将,再到新中国的交通部长,这条路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某个人、某个圈子,而是忠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