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赫鲁晓夫突然下台,给中国带来了中苏关系或许会有所改善的希望。毛主席作为一位政治眼光独到的领袖,总是能准确把握形势,及时作出反应。因此,中国决定派遣由周总理带领的高级代表团,以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为名,访问苏联的莫斯科。
然而,当周总理抵达莫斯科后,他才发现,苏联的新领导人并没有修复与中国关系的意图,反而似乎准备继续施加压力。面对这一局面,中国究竟是如何应对的,最终使得苏联选择收手?
苏联国防部长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毛主席下台”的要求,似乎在试探中国的底线。周总理此行表面上是为了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但实际上则是一场政治外交上的试探。周总理刚到莫斯科,首先拜访了苏共的各位领导人,结果却发现这些领导人坚持继续执行赫鲁晓夫时代的对华政策。赫鲁晓夫为了取得政绩,延续了斯大林时期的大国沙文主义,对外采取强硬态度,这让中国深感不满。中国认为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违背了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兄弟情谊。毛主席曾公开表示:“坚决反对苏联搞大国沙文主义。”这不仅展现了中国不畏强权的立场,也使得中苏两国的外交关系愈加紧张。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坚信苏联二十大后的路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非赫鲁晓夫个人的决定。他表示,不认为有必要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在一次宴会中,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对周总理说:“不要让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妨碍我们。”周总理听后非常生气,立即回击道:“你在胡说什么!”然后准备愤然离开,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决心。事后,周总理将此事报告给勃列日涅夫,然而勃列日涅夫却解释马利诺夫斯基的话是“酒后失言”。这一事件让周总理深刻意识到,这次莫斯科之行可能无法取得预期成果,苏联政府显然没有修复中苏关系的意图,反而企图通过制造中国内部矛盾来达到政治目的。
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他们认为自己足够强大,根本不怕任何外部压力。然而,中国有句古话:“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虽然好事需要长时间积累,而坏事却可能只需一件就足以使国家名声扫地。马利诺夫斯基的“酒后失言”或许正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虽然苏联当时军力强大,但过度自信让他们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中苏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已经建立了多年外交关系。中国曾对苏联怀有深厚的尊敬,甚至在许多方面愿意追随苏联的脚步。然而,政治从来不是儿戏,涉及国家安全时,中国必须保持警惕。在周总理带领代表团从莫斯科无功而返后,毛主席亲自到机场迎接他们。这不仅是对周总理的欢迎,更是向世界宣告:中国虽然重视与苏联的关系,但绝不会屈服于任何国家的政治压力,哪怕对方是曾经的“老大哥”苏联。中国将坚定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勃列日涅夫利用时机挑起事端。1965年初,越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局势逐渐恶化。美国认为苏联应当出面调解,因此苏联派出了柯西金前往越南。但苏联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为就在苏联高官到达越南时,美国对越南北部发动了空袭,这使得苏联非常为难。2月10日,柯西金急忙飞往北京,与毛主席和周总理会晤。这次会谈成为标志性事件,因为这是自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以来,第二次中苏领导人直接接触。
柯西金此行的任务有两个:一是邀请中国参加3月举行的共产党、工人党会议;二是劝说中国协助美国在越南的撤军问题上找到“出路”。对于第一项邀请,柯西金的语气并不友好,暗示:“如果你们不来,我们将采取行动。”至于第二项提议,中国则坚决拒绝。越南战争是美国挑起的,中国自然不愿意卷入其中。若中国撤兵,不仅会损害自身的国际声誉,而且越南局势也会更加复杂。因此,中国坚决表态:此事不关中国,我们不会为美国找任何“出路”。
柯西金表面上的友好态度,实则隐藏着给中国设陷阱的意图。如果中国听从苏联的建议,最终受益的将是美国和苏联,而中国和越南则会承受巨大的损失。这些事件让人清楚地看到,苏联并不真正打算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设下政治陷阱。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愈发紧张。1966年12月,苏共中央公开批评毛主席,声称:“毛泽东及其政策已经进入了危险阶段。”这一声明显然为勃列日涅夫采取更加极端的措施做了铺垫。与赫鲁晓夫不同,勃列日涅夫不仅继续执行反华政策,而且更加注重军事手段,认为通过军事力量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方式。
苏联不断挑起边境冲突,1960到1964年间,苏联在中苏边界制造了200多起冲突,而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这一数字激增,1964到1969年间,苏联挑起了4189起边境冲突。虽然中苏两国自1960年起就开始了谈判,但苏联对此并不重视,反而愈加激烈。
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越过边界侵入中国的珍宝岛。中国军队迅速反击,将苏军击退,但中国也付出了几名士兵伤亡的代价。珍宝岛事件并非偶然,它反映了苏联的扩张主义。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苏联看到用军事手段对付弱小国家的“成功”,因此决定继续采取这种扩张策略。苏联挑起珍宝岛事件的原因,一方面是低估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则是想借此树立自己的威慑力,向世界展示他们是无所畏惧的强国。
尽管苏联认为中国无法反抗,但他们错了。中国早已秘密准备了核武器,并通过东风二号导弹成功进行了核爆炸试验。中国当时在为可能爆发的战争做着充分准备,许多人预感到这场冲突可能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就在中国全力准备应对战争时,柯西金突然访问中国,与周总理讨论“核打击”问题。在会谈中,周总理明确表示:“如果苏联继续进行核打击,中国必定会反击。”柯西金听后心中震惊,回国后立即与勃列日涅夫商讨,要求撤回部署在中苏边境的百万大军,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