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宏伟 于锋) 经过近3年考古发掘,位于溧阳市的鲍家遗址初露峥嵘,这处史前遗址现存2万—3万平方米,距今8100—7500年,是目前钱塘江以北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史前遗址。在11月16日召开的专家指导会上,与会专家认定鲍家遗址填补了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关键空白,其独特的文化面貌被形容为“最早的江南”。
鲍家遗址位于一片高出周边的台地上,目前进行的发掘区集中在遗址东部边缘,清理了灰坑200多座。在先民们生活的时代,遗址东、北两面濒临大面积水域,遗址东部边缘形成了喇叭形河口,曾被先民当作垃圾场,考古队在距地表5—6米深的灰黑土和蚬壳层中清理出大量陶片、木头及动植物标本,使考古学者得以一窥鲍家遗址的文化面貌。
鲍家遗址考古领队、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胡颖芳在向专家组汇报时表示,鲍家遗址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研究的重大成果,考古发现了玉璜形饰、石锛、石刀、石矛、石镰、骨镞、蚌刀,以及陶釜、陶罐、陶碗、陶盆、陶豆等文物,其中部分陶器有圆点或斜线的红黑彩。遗址长期处于饱水状态,有利于文物保存,因此罕见地保存了带有榫卯结构的木材、用竹苇类植物编织的席子、用麻或草编成的绳子等有机质文物。植物考古表明,当时水稻已经处于驯化进程中,但农业并不是主要生业方式,采集和狩猎仍然是先民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动物考古发现了水牛、梅花鹿、獐、猪、貉、水獭、小灵猫和兔等哺乳动物,鸭科和环颈雉等鸟类,鲤鱼、青鱼、草鱼等鱼类,龟、鳖、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另外还有大量蚌、蚬、螺、贝等水生软体动物,表明当时这里的生物多样,生态环境优越,很适合人类生存。
专家组组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在考古现场告诉记者,中华文明距今万年奠基、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鲍家遗址的年代正处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节点。遗址发现了江苏境内目前最早的彩陶,还有代表性陶器牛鼻耳陶罐和带流陶罐。器物学研究表明,鲍家遗址与浙江的上山遗址和跨湖桥遗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具有独立的文化面貌,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提供了关键实证。
在专家指导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位专家形成一致意见:鲍家遗址考古发现突破了环太湖流域现有的“马家浜(骆驼墩)—崧泽—良渚”考古学文化谱系框架,填补了该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关键空白,已具备命名新的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条件。鲍家遗址应实现“应保尽保”,建议尽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