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三四十年代的老北京图片,背景宽广,画面清晰,称得上是拍得最好的老北京照片。
拍摄者叫赫达·莫里逊,她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早年接受专业摄影训练,后受聘于北京哈同照相馆。是个绝对专业的摄影师,而且采用的是双镜头相机。图片聚焦的是三四十年代北京的古建筑、民俗场景与日常生活,涵盖故宫、西四牌楼等历史地标,以及市集、食摊、民间手艺人等。图片以严谨构图与光影运用展现了她高超的专业素养。
本组图片聚焦更多的是市井商贩和商业驼队。老北京的驼队是明清至民国时期重要的运输工具,承担着物资运输、商业贸易等关键功能,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直至20世纪50年代逐渐消失。元大都时期,骆驼运输因蒙古人习惯而兴起,成为物资运输主力 。明代因海运漕运兴起,驼运式微,至明末基本消失 。清代至民国,蒙古入贡和商贸需求使驼运复兴,京西、京南驼户活跃,驼队编队为“一把”(6-9头骆驼),民国后期限为3头一组 。 运输西山煤炭、山货、牲畜等,被称为“重卡” 。驼队排成队列,用鼻环和皮条串联,首尾挂驼铃(报安铃)以防走失 。 民国时期因交通拥堵,规定每组仅限3头骆驼进城 。驼户依赖驼运为生,夏季需将骆驼送至张家口避暑 。如今,阜成门立交桥旁建有骆驼群雕,纪念其历史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