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皇帝被称为“天子”,是天下的主宰。皇帝的一道命令,能决定人的生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有许多王公大臣被赐死,这种现象也有一句名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然而,在古代,官员们接到圣旨时,从未怀疑过圣旨的真实性。难道圣旨就不能伪造吗?对此,专家给出了答案:圣旨的确可以伪造,但最难的是伪造圣旨的第一个字。你不信,可以看看下面的解释。
圣旨从古代流传至今,已经有了四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指的是皇帝的旨意。例如在《三国志·魏志·张辽传》中有记载:“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第二种,圣旨有时也带有讽刺的意味,像在《艳阳天》第七章中写道:“他把马之悦的每一句话都当圣旨来念”。第三种,圣旨有时也指孔子的意旨,正如《文心雕龙·史传》所说:“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最后一种含义是佛教徒所说的“佛谕”,他们视之为一种圣旨。然而,真正的圣旨,仍然是出自君王之口。圣旨是皇权的象征,如果皇帝要发布圣旨,还需根据接旨官员的官职高低来选择不同的轴柄材料:一品官员使用玉轴,二品官员使用黑犀牛角轴,三品则使用贴金轴,四品和五品官员使用黑牛角轴等。
因此,如果有人伪造圣旨,但不了解这些细节,往往就会露馅。不过,如果伪造者够细心,还是有机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的。除了轴柄,圣旨还有几个细节可以用来辨别真伪。第一,圣旨的宽度。历朝历代虽没有对圣旨的长度做明确规定,毕竟圣旨内容的字数不一样,长度也会不同,甚至有时可以达到5米长,有时只有2米,但圣旨的宽度通常是33厘米左右,这是固定不变的。第二,圣旨的材质。圣旨所用的材料是上等的蚕丝,织成的绫锦,图案上精心勾勒着祥云瑞鹤,这种技术只有宫廷中的能工巧匠才能做到,而且这种材料只会宫廷提供,外面无法获得。再者,圣旨并不是皇帝写完字盖个章就算完,整个过程是有严格的防伪措施的,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若有差池,就会殃及全家。
第三,圣旨的颜色也是很讲究的。圣旨的颜色越丰富,说明接旨官员的官品越高。根据明清时期的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圣旨一般是三色、五色或七色的,而五品以下的官员圣旨颜色则较为单一,通常是纯白色绫。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圣旨正面的两端会印有翻飞的银色巨龙,这种防伪标志类似现代钞票的防伪线,只有在特定角度和光线下才能看到。与此同时,圣旨上还印有祥云图案,所有圣旨的开头第一个字,必须写在右上角的第一朵祥云上。因此,伪造圣旨不仅需要获得合适的材料,还得买通相关的官员,还需要特别注意制作银龙的细节,尤其是第一个字的位置,难度可想而知,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范进在中举后为何突然发疯?如果你把他当时的职位放到今天来看,你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王”字少了一笔,你首先会想到哪个字?老祖宗曾说:不同的字代表了不同的命运。
宋朝的官员脖子上挂的“白圈”是为了什么?并非只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保命。
有一位潜逃了33年的杀人犯被意外发现,藏匿地点让人意想不到,警方表示:此人应该不会被判刑。
曾是中国的首都,繁荣一时!如今却沦为一个小镇,令人感到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