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临终时曾对儿子李治说:“这个人实在太厉害,如果你不能镇压住他,就直接斩杀!”这句话让人十分好奇,究竟是何人能让李世民如此忌惮?他真的有这么强大吗?
李勣的军旅生涯
李勣的本名是徐世勣,字懋公。自小便有军事才能的他,17岁时便加入了隋朝末年由翟让领导的瓦岗军。瓦岗军是隋朝末年的一支民间起义军,虽然未能成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势力,但在那动荡不安的时代,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徐世勣在瓦岗军中,凭借自己卓越的智谋和勇猛的作战能力,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了翟让的重要谋士之一。在那个动乱的时代,民众疾苦,社会秩序并未迅速恢复,瓦岗军的崛起带来了与隋朝政权的严重冲突。徐世勣投身于这个起义军,展现了他强烈的生存欲望以及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瓦岗军作为反抗力量,代表了当时百姓对腐朽统治的不满,徐世勣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策划并参与了多次战争,帮助瓦岗军逐步壮大。随着瓦岗军的壮大,徐世勣不仅仅是一个勇猛的战士,他的军事智慧也逐渐显现,成为了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军事谋士。在瓦岗军内部,他与王伯当等人合作,促成了李密的升职,使其成为魏公,奠定了瓦岗军的新政权框架。
这一举动增强了瓦岗军的凝聚力,同时也为徐世勣带来了更多的政治资源与军事支持。然而,随着瓦岗军内部分裂和李密的失败,瓦岗军逐渐陷入危机。尽管如此,徐世勣依然没有放弃,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智慧,重新找到了出路,最终投向了唐朝的大旗,开始了他的新篇章。
李世勣归唐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大唐。李密随之归顺大唐,最终被接受。李勣则在李密去世后,转而投靠唐朝,并得到李渊的重用。李渊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进爵莱国公,后来又改封曹国公,并赐给他李姓,列入李唐宗室的族谱。从此,徐世勣改名为李世勣。
李世勣的归唐,不仅意味着他从隋朝末年的一位民间起义军领袖,转变为唐朝帝国的高级军事将领,还体现了李渊对他过往军事成就的高度认可。特别是在李密去世后,李世勣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他亲自为李密安葬,并带领李密的旧部,这使得他在李渊心中的地位更加巩固。在唐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李世勣逐渐成为李渊和李世民的重要支持者。
李世勣的晋升
李世勣在唐朝的军事生涯达到了新的巅峰。自620年起,他参与了多次对外战争,并且展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尤其是在625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李世勣成为了唐朝的核心军事力量之一。他率领唐军出征东突厥、薛延陀以及高句丽等地,屡屡获胜。
公元630年,唐朝与东突厥的战争进入了激烈阶段,李世勣和李靖共同指挥唐军,取得了显著的胜利。他们凭借精准的战术配合,彻底击溃了东突厥的军队,为唐朝扫除了东北的隐患。
这场战斗的胜利,让李世勣声名远扬,也进一步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贞观十五年,李世勣再次展现出强大的指挥能力,在与薛延陀的战争中获得了大规模胜利,斩首3000余人,俘虏5万余人,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因此,李世勣成为唐朝最受器重的将领之一,并被李世民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中,这一荣誉象征着他在大唐历史中的崇高地位。
李世民的临终叮嘱
在李世民临终时,他曾对李治叮嘱道:“这个人实在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他,最好直接斩杀。”这番话让人不禁猜测,这个人究竟是谁,能让李世民如此忌惮。
事实上,李世民所说的正是李勣。在《资治通鉴》中有明确记载:“李勣才智过人,但你与他并无深厚情谊,恐怕无法服从。我现在将他黜职,如果他愿意即行离开,等我死后,你可以任用他为仆射;若他还徘徊不去,就当杀了他。”
李世民的这番话反映出,在他临终时,李勣已经成为了李治必须应对的威胁。李世民为了稳固大唐的政权,在临终时特别提醒李治,如果无法完全控制李勣,最好的方法便是将其铲除。
李治继位后,虽然继承了李世民的庞大帝国,但初期并未完全掌握实权,宫廷中的权力斗争不断。而李世民的临终叮嘱无疑提醒李治,必须防备李勣这位潜在的威胁。毕竟,创业容易,守业艰难。
李勣的晚年
然而,李勣始终忠诚于大唐王朝。他在公元666年担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苦征战,成功攻下平壤,灭掉了高句丽,不仅扩大了唐朝的国土,也为唐朝的东部地区消除了威胁。
公元667年,李勣因病去世,享年76岁。他为大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死后享有国葬待遇,李治亲自前往昭陵送葬。李勣享受的待遇堪比国士,然而对于李世民来说,他在临终时的提醒依然不容忽视。毕竟,治理一个新兴的帝国,任何潜在威胁都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李勣的死,许多人或许会觉得他的一生虽然充满荣耀,却也背负着一份来自李世民的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