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6日,山西临汾市吉县安平村的一间窑洞里,举行了一场不同寻常的会谈。会议的与会者有几位身穿便装的中国人和一些日本高级军官。会谈的具体内容和背景鲜为人知。让人震惊的是,主持这次会谈的两位人物分别是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中将和中国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主席阎锡山。阎锡山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人物,而岩松义雄则是日军在华北的高级指挥官,两人之间的会面注定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敏感话题。
这次会谈的核心内容是阎锡山是否投敌。会谈中,日军第一军参谋长花谷正少将提议阎锡山尽快发表所谓的“和平通电”,最好能在5月内完成。然而,阎锡山坚持认为他还需要更多时间,因此拒绝了花谷的要求。同时,阎锡山提出,日军应提供更多的资金、物资和军火,几乎是在开出漫天要价。对此,日方显得不满,岩松义雄更是表示愤怒,指责阎锡山言而无信。但阎锡山不甘示弱,回应道,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国际局势。两国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一番后,日方决定暂时休会,大家抽烟、喝茶、吃点东西后再继续。
选择在安平村进行会谈,是因为这里距离双方的防线只有15公里,是一个军事上相对开阔的地方。然而,在会谈进行到一半时,突发事件发生了。晋绥军的警卫人员突然发现,远处的山路上竟然有一支日军大队向他们逼近。
阎锡山的抗日态度经历了变化。最初,在全面抗战爆发时,阎锡山的态度相当坚定。山西是他多年来的根据地,日军对山西的觊觎让他无法轻易妥协。抗战初期,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参与了忻口会战和太原保卫战,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随着战局的变化,阎锡山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与八路军的关系日益恶化。1939年,阎锡山发动了“晋西事变”,导致晋军两派发生激烈冲突,八路军趁机壮大,晋绥军的处境变得非常困难。
与此同时,日军不断向山西逼近,阎锡山的防线逐渐缩小,兵员和资源也逐渐枯竭。1939年,阎锡山提出的“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理论,试图在日军、中央军和八路军之间找到平衡,但这一举措未能避免他陷入困境。在最艰难的时刻,阎锡山控制的地盘只剩下四个县,而晋绥军也因连战连败、补给困难,兵力锐减至4万多人。
处在困境中的阎锡山开始动摇,甚至产生了借助日军力量恢复自己在山西的统治的念头。1940年,阎锡山与心腹赵承绶谈道:“目前的处境很不好,老蒋不给我们足够的经费和补充人员,八路军不断打击我们。如果日本人再打我们,恐怕就要被消灭了。”阎锡山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暂时依靠日本,这一想法让他逐渐偏离了抗战的立场。
随着阎锡山的动摇,日本方面也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为了分裂中国、拉拢地方势力,驻华北日军开始主动接触阎锡山,试图让他加入日方阵营。1940年初,日军通过阎锡山的表侄和商人阎宜亭与晋军建立了秘密联系。日军派遣大特务与阎锡山谈判,提出停战协议,建议双方联手对抗八路军。
起初,阎锡山对于是否投敌保持谨慎态度,并不急于背弃抗战。然而,1941年中条山会战的惨败,以及《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让阎锡山对抗战的前景感到更加悲观,失去了信心。随着这两件事的发生,阎锡山开始决定加速与日军的勾结。
1941年6月,日军与阎锡山方面的代表达成初步协议,内容包括晋军扩编至30万人,交换军火和物资,阎锡山则加入“东亚新秩序”。日军还承诺撤走晋南、晋西部分地区的驻军,将这些地区交由晋军控制。阎锡山的投敌计划开始变得愈加清晰。
尽管阎锡山与日军的谈判在秘密进行,但终究瞒不过中央政府的情报部门。蒋介石得知此事后,立刻展开行动,决定派遣亲信前往山西劝阻阎锡山。最终,蒋介石选择了徐永昌作为特使,前往山西与阎锡山谈判。
徐永昌曾是阎锡山的旧部,对山西的局势非常熟悉。他的出任是最合适的选择。在与阎锡山及其下属的会谈中,徐永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他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并提醒阎锡山,投敌不仅会使他失去国际支持,还可能引来国内军队的联合打击。在徐永昌的劝说下,阎锡山逐渐动摇,至少有两位集团军总司令明确表示反对投敌,这使得阎锡山陷入了深思。
尽管徐永昌的劝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阎锡山依然保持观望的态度。蒋介石决定加强中央军在山西的军事压力,以防阎锡山彻底投敌。然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阎锡山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阎锡山意识到日本可能无力取胜,迅速改口,表示将继续支持抗战,并决定追随蒋介石抗战到底。
尽管阎锡山的投敌计划最终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被迫中止,但他在抗战中的动摇和背离民族大义的行为,依然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污点。尽管他最后宣布支持抗战,这段历史却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
这次“安平会谈”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但它揭示了阎锡山在困境中的心态变化,也反映了抗战时期各方势力复杂的政治博弈。在这场斗争中,阎锡山的行为不仅背离了民族利益,也给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