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会败北?关键在于刘备固执己见,拒绝听取他人的建议。通常情况下,刘备会听从诸葛亮的意见,但在夷陵之战前,他却完全忽视了诸葛亮的劝告。即便是深得刘备宠信的赵云,也未能改变刘备的决策。就连秦宓拼命劝说,甚至以死相求,也未能动摇刘备的决心。刘备执意进攻夷陵,民众并不支持,而且内部士气低落,缺乏足够的战争正当性。最终,刘备的固执导致了彻底的失败。这场惨败让诸葛亮感到非常惋惜,他曾感叹道:“若法正在,主公就不会如此匆忙发动夷陵之战,即使无法阻止,也不会如此惨败。”如果法正没有去世,刘备是否会改变决定?或者,即使他坚持出征,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
首先,法正是刘备非常信任的谋士之一。刘备曾将孔明和法正作比较,称“有孔明如鱼有水”。法正不仅仅是刘备的智囊,更是他生死与共的朋友。历史记载中有一次刘备与曹操对峙,箭雨如注,身边的将士没有一个敢劝刘备撤退。然而,法正毫不犹豫地冲上前,为刘备挡下了一阵箭矢。刘备见状惊呼:“法正,太危险了!”法正却毫不动摇,坚定回应:“主公都不怕死,我又怎能怕?”这段同生死的深情厚谊让刘备对法正无比信任,也使得他在一些决策中,尽管知道法正的做法可能带来危险,仍然选择支持。假如法正在世,当刘备问他是否应该发动夷陵之战时,法正可能会小心谨慎地劝道:“现在时机尚不成熟,主公最好再考虑一段时间。”而此时的刘备,或许会更倾听法正的建议。 其次,刘备一直非常重视法正的意见。在法正建议刘备娶寡妇为妻时,刘备毫不犹豫,立即采纳了他的提议。法正又建议攻占汉中时,刘备不曾多问成功的几率,便亲自率军出征。即使对于许靖有些不信任,觉得他不够忠诚,法正却力劝刘备留下许靖,认为许靖在外有很高的声望,如果将其抛弃,必然会引发民众的质疑和不满,最终刘备采纳了法正的意见,将许靖任命为太傅。法正的智慧与决策深深影响了刘备,让他在关键时刻做出更理智的判断。如果法正仍在世,刘备对于夷陵之战的态度,可能会因为法正的劝告而变得更加谨慎。 最后,法正的存在,或许在刘备与孟获的关系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失败时,刘备依靠“假节钺”调兵,结果大败,导致关羽陷入困境。孟获在其中起到了离间的作用,挑拨了刘封与关羽之间的关系。如果法正在世,他可能会在孟获与刘封之间发挥调解作用,避免两人之间的矛盾激化。毕竟,法正与孟获都来自陕西,曾在刘璋手下共事,彼此关系深厚。刘备进驻蜀地后,法正一直为刘备出谋划策,并与孟获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法正还在,刘封或许不会随便与孟获发生冲突,也许可以防止孟获进一步离间,也就避免了关羽的死。若关羽未死,夷陵之战的导火索或许不会点燃,刘备也许会冷静下来,重新评估进军夷陵的风险与收益。 总体来看,法正的存在无疑对刘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谋士,法正不仅为刘备提供了许多智慧和策略,而且在关键时刻为刘备提供了理性和明智的意见。如果法正仍在世,他的谨慎和智慧,或许能在许多决策中,为刘备提供更为可靠的指引。无论是刘备个人的决策,还是内部将领之间的关系调解,法正的存在,都可能让夷陵之战的结局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