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国,我们都知道它是战国七雄之一,同时也是春秋五霸之一。这个国家在东周末年实力强大,不断吞并其他小国,最终成为最强的诸侯国。有人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也有人说是因为秦国出现了明君。实际上,这些都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秦国还有其他重要优势,比如非常重视和广泛使用人才。值得注意的是,秦国不仅重用本国人才,对外来的人才也十分器重,很多外国人甚至被任命为宰相,担任国家最高权力职务。
在中国古代,宰相是极其重要的职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握着国家大权。尤其在先秦时期,宰相不仅是百官的领导者,权力更为庞大,能够真正左右国家大政。能够成为宰相的人,必然是君主极为信任的人。而秦国的宰相制度非常特别,曾有大量外国人担任过这个关键职务。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具体例子。 首先是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百里奚原本是虞国的大夫,后来因缘际会成为奴隶来到秦国。他主持秦国国政期间,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才干,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全力辅佐秦穆公推行文明教化,实施重施于民的政策,既整顿国内政务,又对外扩展霸业。他开拓疆土千里,统一西北地区,与西戎称霸,为秦国后来的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秦穆公为秦国任用外国人打下了先例,后来的君主也沿用这一传统。 接着是蹇叔,他是宋国人,通过百里奚的推荐进入秦国,辅佐秦穆公。他先被授为上大夫,后来升迁为右庶长。蹇叔与百里奚携手辅佐秦穆公,实现了国家的霸业建设。 第三位是张仪,原本是魏国人,后来成为秦国宰相。张仪在秦惠文王时期出使诸侯国,采用连横策略破除各国联合抗秦的合纵之势,促使诸国对秦国态度友好,因功被封为武信君。 第四位是孟尝君,齐国人,虽然在秦国担任宰相的时间不长,但也参与过国家政务。 第五位是魏冉,楚国人,同时是秦宣太后的异父同母兄弟,秦昭襄王的舅舅。他曾推荐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及强楚,战绩斐然,令诸侯敬畏,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在他任相期间,秦国国力不断增强。 第六位是范雎,魏国人。他进见秦昭王后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并批评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进攻齐国的做法。范雎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与齐国等保持友好关系,这一政策成为秦国后续战略的重要方向。 第七位是蔡泽,燕国人。他献计秦昭襄王离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的关系,并参与灭东周,因功被封为纲成君。他在秦国居留十多年,在秦始皇时期还曾出使燕国,继续发挥外交影响力。 第八位是李斯,楚国人。他的重要性无需多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许多国家大政和制度建设都有李斯的参与和推动。由此可见,从秦穆公开始,秦国就大量任用外国人做宰相。尤其到了秦孝公时期,更是秉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不论出身和国籍,只看才干。这样的制度,使得秦国日益繁荣强盛,也难怪最终能够统一六国,称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