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读书人,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一旦考中进士,就相当于拿到了通向仕途的“入场券”。然而,能当官和能当大官是完全不同的事。在清代的进士中,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升任为公卿大臣,而绝大部分进士一生只能在正五品的官位上停留,难以再进一步。
我们来看一下二甲进士如果留在京城任职,如何从进士晋升到尚书这个高位,过程是怎样的?时间又需要多久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讨论的是进士,而非翰林院出身的人。清代的殿试上,每科的二甲进士人数相对较少,大约只占全部进士人数的30%左右。每科的二甲进士通常只有40到70人。因此,二甲进士非常珍贵。如果他们未能通过朝考被选为庶吉士,他们通常会留在京城,成为官场中的中坚力量。
从康熙中期开始,进士入职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期间,新科进士一般需要等待8年才能正式上任。换句话说,无论是二甲进士还是三甲进士,都得在吏部“冷板凳”上苦等多年。
雍正帝登基后,针对新科进士入职难的问题,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允许他们以“试用”身份进入各个部门锻炼,称为“额外主事”,试用期一般为三年。
不过,额外主事的名额非常有限,并不是所有新科进士都能得到这样的机会。通常只有那些殿试成绩优异、年纪较轻的进士,才有资格获得这一殊荣。
有了这条入仕的途径后,我们可以以额外主事为起点,来看看二甲进士在京城仕途的时间表。
额外主事的试用期为三年。如果表现优秀,部门的官员会进行考核,并给出评语。之后,吏部会引荐其转为正式的六品主事。这样一来,进士就正式进入了仕途。
进入仕途后,接下来就是晋升的问题了。清代的京官每三年一次“京察”考核,考核的前提是“俸满”,即需要在岗位上任职满三年。
通过京察一等的主事,通常有两条出路:一是进入军机处作为记名候补,二是通过晋升。按照设定的“官运好”的假设,我们可以选择后者。
一般来说,主事晋升为员外郎(从五品)大约需要六年。也就是说,从新科进士到晋升为从五品的员外郎的过程非常漫长。
从员外郎晋升为正五品的郎中相对容易。只要运气稍好,在两届任期内就有可能实现,最快的情况下大约三年就能完成这一晋升。因此,从员外郎晋升到正五品郎中,最短也需要九年的时间。
当官职升至郎中后,晋升的难度就变大了。京城的衙门里,从四品的官职极为稀缺,仅有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和国子监祭酒这几类职位。
熟悉官场的人知道,这四品职位大多数都是翰林出身的官员担任,只有国子监祭酒这个职位较为开放,因此竞争十分激烈。
至于能否从正五品直接晋升为正四品,理论上是可以的,但这种情况一般只适用于旗人官员。汉族官员通常需要一步一步晋升,否则会破坏官场的潜规则,也不利于吏部的管理。
当然,对于那些“官运亨通”的人来说,所有的晋升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京城的四品官缺少,往往需要先外派到地方去过渡。
从清代京官的升迁规律来看,郎中外放担任知府或道员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户部、刑部的官员,外派到地方担任职务非常合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道员是正四品官职,但它仍然属于地方官职。根据明清的惯例,同品级的京官地位要高于地方官。因此,郎中(正五品)担任道员是常见的职务调动。
郎中外放到道府,实际上是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晋升路径。如果在地方表现出色,可以迅速晋升为按察使、布政使,甚至是督抚等高官。
通常情况下,京城官员外放地方是有过渡性质的。如果在道员岗位上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就有可能调回京城,担任正四品的职务,例如大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都察院佥都御史或六科掌印给事中等职位。
一旦突破了正四品的门槛,仕途前景便会更加广阔。只要官运顺利,再过几年便有可能晋升为从三品的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正式成为京堂官员的一员。
之后,就有可能晋升为正三品,担任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或太常寺卿等职务。
正三品是文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能够晋升到这个职位的人,才真正算得上“大臣”,享受各种优厚的待遇。
换句话说,一旦晋升到正三品,未来很快就能升任为六部侍郎。从二甲进士开始,到成为侍郎,最快也需要18年的时间。
这18年是理想情况下的时间,期间如果没有遇到丁忧守制等意外事件,时间可能会更长。而侍郎晋升为尚书,则是更具挑战性的。
新晋侍郎一般都是右侍郎,且多数来自工部、刑部、兵部等部门。即使运气非常好,从侍郎升到尚书,通常也至少需要6年的时间。
综上所述,从二甲进士走到尚书,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4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