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之策,可抵百万雄兵!”
这句话是康熙帝对范文程的评价,意味着他的智慧和谋略可以与百万大军相抗衡。在康熙的眼中,范文程的才能与汉初的张良、明初的刘伯温相提并论,都是非常聪明且富有智慧的谋士。张良和刘伯温的名字在历史上几乎家喻户晓,然而,范文程却鲜为人知,甚至在历史上备受争议。原因在于他是汉人,却选择投降满清,因此在很多历史评价中被称为“汉奸”,遭遇社会的批评与排斥。尤其在传统的宗法社会中,作为一个汉人,他被认为背叛了自己的民族。 然而,也有一些历史学者认为范文程并非“汉奸”,他们的理由有两点:首先,满清虽为少数民族,但并非完全的外族;其次,范文程虽然是汉人,但他从未在明朝任职,也没有为明朝效力过,一生中并没有侍奉过任何一位明朝的君主。正是这些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使得历史人物常常充满了争议。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抛开这些争论,专注于事实,看看这位受到康熙帝高度评价的谋士,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范文程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祖籍沈阳,出身于一个仕官家庭。他的曾祖范锐曾担任过明朝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祖父范沈则在沈阳卫担任指挥同知。范文程自小聪明好学,机智过人,父亲范楠常以“望子成龙”的心态夸奖他,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光宗耀祖。如果他当时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父亲的愿望或许不难实现。然而,正逢辽东动荡,努尔哈赤的崛起使得世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范文程的命运也随之转折。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范文程与伯兄一同前往沈阳学堂,但第二年因为家事回到了抚顺。正是这一年,努尔哈赤宣布与明朝断绝关系,建立了“大金”政权,辽东地区因此成为战乱的中心。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亲自带领大军攻占抚顺,进行大规模掳掠,成千上万的民众被抓走,其中一些被迫成为奴隶,另一些则被安置在满洲八旗下,范文程也成了其中一个被俘的读书人。在一次他即将被处死的时刻,努尔哈赤突然问:“你们会读书吗?”得知范文程等人都是读书人后,努尔哈赤改变了态度,决定留下这些读书人。 一些史料认为,努尔哈赤对范文程另眼相看,是因为范文程外貌英俊,体态魁梧,后来得知他是范仲淹的后裔,便特意对他说:“此名臣子孙,应该善待。”虽然不同的史料对此有不同的说法,但无论如何,这些都表明,范文程在投降清朝后,之所以能够受到特殊待遇,并非单纯的背叛或投降,而是因为得到了清朝仁主的宽容。范文程的顺应历史潮流,更多的是对时势的深刻理解,而非简单的背叛或投降。 与此同时,学者礼亲王昭梿认为,范文程投降满洲,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他选择投奔努尔哈赤,而非等待被俘,因此他的经历在后世被简化并英雄化。然而,范文程的情况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光鲜亮丽。事实上,努尔哈赤执政初期对大多数汉人官员并不友好,范文程当时并未得到优待,反而在满洲度过了艰难的九年,生活十分压抑。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继位,治国理念和治下政策发生了变化。他认识到,只有整合汉族官员的力量,才能稳固国家的基础。皇太极摒弃了父亲努尔哈赤对汉人的偏见,开始选拔汉族和蒙古族的官员,根据个人的才德来任用。范文程便在这一历史时机中崭露头角。 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设立了文馆,公开招募有才之士。范文程凭借卓越的文学才能脱颖而出,成为文馆的一员。范文程不仅看透了当时清朝的困境,而且已经有了应对的策略,为皇太极提供了许多深远的政治与军事建议。 在范文程的建议下,皇太极采取了对袁崇焕极具策略性的手段,通过巧妙的离间计策,成功瓦解了明朝的防线。范文程的谋略展现了他超凡的政治智慧和深思熟虑的战略能力。他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谋士,还是一位拥有非凡眼光和胆略的军事指挥官。在皇太极的命令下,范文程亲自带领军队突围,并取得了一系列出色的战绩。面对复杂的局面,他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军事战略,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帝对范文程的高度评价可见一斑,他不仅是清朝开国初期最为杰出的谋士之一,凭借自己的智慧帮助清朝稳固了政权,也为后来的大清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范文程在历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在帮助大清建立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