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八蛇矛,这种古代兵器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在《三国演义》中,它和青龙偃月刀一起,成为了张飞的标志性武器。张飞凭借这把矛,屡次一击命中敌人咽喉,展现出威风凛凛的形象。而在《水浒传》中,林冲这位被称作“小张飞”的英雄人物,也同样使用丈八蛇矛,披荆斩棘,征战四方。关于丈八蛇矛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民歌《陇上歌》,其中提到这把武器是陇上军阀陈安的兵器。
无论是在小说还是民歌中,丈八蛇矛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许多人认为它是一种长约一丈八,矛头弯曲如蛇,尖端像蛇信一样分叉的武器。不过,南宋时期的文人胡三省在《资治通鉴》的注释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陈安使用的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丈八铊矛”。这是因为“蛇”和“铊”(shuò)在古代方言中发音相近,胡三省认为后人误传,才让“蛇矛”这一名称进入文学作品。他推测,“丈八蛇矛”可能是由于文字误传而形成的错误名称。
然而,铊矛是一种短矛,这个说法同样并不完全准确。那么,胡三省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呢?他基于《陇上歌》中的最早记载,这首歌提到了“丈八蛇矛左右盘”以及“战始三交失蛇矛”等句子。胡三省根据这些内容,认为“蛇矛”可能只是“铊矛”的误写。
但在宋代《太平御览》一书中,这首《陇上歌》却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写作“丈八长槊左右盘”。《太平御览》是由宋太宗命令编写的类书,编写人员素质较高,并有明确出处。书中指出《陇上歌》出自已失传的《灵鬼志》,因此后人无法进一步验证其中的内容。
那么,“长槊”和“蛇矛”是否是同一种兵器呢?根据《说文解字》和《复古编》的解释,“槊”指的就是长矛,而且“槊”和“矟”是同义字,都是长矛的意思。《释名》专门指出:“矛长丈八尺曰矟”。因此,丈八长槊实际上就是丈八长矛。而“蛇”和“槊”发音相近,因此人们误读为“蛇矛”也并非不可能。
实际上,“蛇矛”这一名称在《陇上歌》中出现后,曾消失了三百年,直到唐朝才开始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送外甥郑灌从军其二》中就有“丈八蛇矛出陇西”的描述,杜牧的《郡斋独酌》以及李绅的《到宣武三十韵》也提到了“蛇矛”。然而,在正式的军事著作和史书中,这种兵器依旧被称为“矟”或“槊”。例如,《旧唐书》记载隋末名将单雄信“善马槊”,尉迟恭和李元吉也都擅长使用“马矟”。两人在李渊面前曾比试夺矟,尉迟恭三次成功夺下李元吉手中的“矟”,令李元吉心生嫉恨。
那么,为什么唐代以后,人们逐渐习惯将“槊”称为“蛇矛”呢?这或许与唐代文学家的影响有关。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极具影响力,李白诗中对“蛇矛”一词的频繁使用,可能使这一叫法变得流行。而且,“蛇矛”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比单音节的“矟”在诗歌中更具节奏感,也更容易符合诗歌的韵律。
那么,丈八蛇矛是否应该称为丈八长槊(矟)呢?《释名》解释“矟”字时提到,矟指的是长矛刺出时发出的风声和杀气,这带有象声词的性质。在三国到南北朝时期,“矟”常专指马上的长矛,人们习惯称之为“马矟”。例如,《晋书》记载,东晋将领殷仲堪的幕僚刘迈曾讥讽权臣桓玄,称他“马矟有余,精理不足”,意思是桓玄虽然擅长舞马矟,但在其他方面却缺乏真正的才能。
因此,张飞和林冲使用的“丈八蛇矛”,实际上更符合“丈八马矟”的描述。因为“马矟”是专门用于战马上的长矛,其形态应该是笔直的,矛头带有剑型的双刃,而不是像“蛇矛”那样弯曲、开叉。
从武器的实用性来看,丈八蛇矛的设计在战斗中并不理想。尖锐的武器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像后羿射日时所用的箭簇,或者戈、矛、枪等武器,矛头的设计一直趋向尖锐,以便有效地刺穿敌人。而丈八蛇矛的矛头弯曲,限制了攻击速度,且开叉的设计无法造成致命伤害,甚至可能导致矛难以拔出,这在实战中极为不利。
那么,丈八蛇矛的这种形制,究竟何时开始流行呢?显然,它并非从唐朝开始流行,至少在唐初,李元吉还在使用传统的马矟。随着隋唐时期火药的发明,热兵器逐渐崭露头角,冷兵器逐渐被淘汰。然而,丈八蛇矛的形制可能是在明清时期才开始流行,因为这一时期是小说和文学作品的高峰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便是在这一时期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虚构和美化,将丈八蛇矛这一兵器与特定的人物相结合,使其在大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