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4年,40岁的李善长投奔了26岁的朱元璋,并迅速成为了他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种贵人。他和朱元璋长时间深谈,给朱元璋描绘了一幅宏伟的前景。李善长对朱元璋说,你的家乡和汉高祖刘邦的故乡相距不远,刘邦的家族本就有帝王之气,而你也会继承这种气运。你不能满足于只做一个将军,应该向刘邦学习,学会用人,学会宽容,不乱杀人。只要你按照这样的方式行事,不久之后,你就能够建立自己的霸业。李善长的话激起了朱元璋的豪情,他立即将李善长视为自己的萧何,开始依赖李善长的智慧,频频向他请教。果然,李善长的预测没有错,1368年,朱元璋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建立了明朝,成为了开国皇帝。在大封功臣的时候,朱元璋也没有忘记李善长。 李善长成为了协助朱元璋打天下的第一功臣,虽然他并没有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激烈的战斗,但朱元璋依然封他为中书左丞相,赋予了他极高的权力,参与了军国大事的决策。即便朱元璋外出,李善长也可以不用向任何人请示,直接处理一切事务。后来,朱元璋又赐封李善长为韩国公,每年给予四千石的俸禄,并且规定李善长的子孙可以世袭此爵位。此外,李善长还得到了明朝给的最高规格的免死铁券,他个人可以使用两次,儿子也可以使用一次。公元1371年,李善长因病请求辞去官职,回乡养老,朱元璋特别赐予他千顷良田和1500户佃户。如果李善长此时能够安心养病,过上平静的晚年,或许能够善终。但他并不甘心就此隐退,反而试图在离开朱元璋之后,还要保持自己的影响力,结果使得自己和家族最终陷入了悲剧。
到公元1390年,李善长已经77岁了,他的家里需要修建新房,按理说,李善长家境优渥,可以雇佣工人来完成这项任务。但李善长偏偏没有这样做,他要求从军中借来300名士兵来为自己做私活。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还向信国公汤和借兵。汤和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但他没想到会因此事报告给了朱元璋。 这一举动让朱元璋非常不快,再加上之前一些事情,李善长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好感度基本消失。公元1376年,朱元璋生了一场重病,导致他连续多天无法上朝。这时,许多官员前来探视朱元璋的病情。但李善长却像不知道一样,一直到朱元璋病愈才出现,没有前来探望,也没有派儿子代为慰问。这件事在朱元璋看来非常严重,可以说李善长没有把他放在心上。虽然朱元璋并未因此追究李善长的大不敬之罪,但他还是采取了削减李善长俸禄的措施,算是对他的警告。就在李善长与朱元璋的关系出现裂痕之时,李善长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这一步彻底断送了他的生命。就在李善长修完房子后不久,朱元璋下令将一批罪犯发配流放,其中有一个叫丁斌的犯人,恰巧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为此亲自出面,向朱元璋求情。这一次,朱元璋是真的生气了,他觉得李善长已经辞官回家,不应该再插手朝政,却还频频出来干预。朱元璋心中开始生疑,怀疑丁斌与李善长之间是否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才使得李善长要为他求情。于是,朱元璋命令暂不流放丁斌,而是将他交给刑部严加审讯。经过一番拷打,丁斌供出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策划谋反的事情,供词详细且清晰。李存义在严刑逼供下,供认李善长也参与其中,还提到李善长曾说过:汝等自为之,这句话成了他犯下谋反罪的证据。 朱元璋这时理所当然地以谋反罪名将李善长逮捕,经过简单审讯后,决定将77岁的李善长和他的家族共70多人满门抄斩。其实,朱元璋内心并不认为李善长真有谋反的动机。稍加分析就能得出结论,李善长已经年老且位极人臣,儿子已经是驸马,根本没有再谋反的必要。即使谋反成功,他也没有任何可得的好处。可是,朱元璋依然决定处决李善长,原因在于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首领,曾经的旧部势力深植朝堂,甚至即便他已经归隐,依旧可能会在背后操控局势。朱元璋或许意识到,这样的定罪可能会引起其他人不满,因此他决定动用钦天监这一部门——负责天文历法的机构,来为这场审判提供天意作为依据。 钦天监的主管向朱元璋报告说,最近天象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不吉利的星变,而解决的办法就是除掉李善长。于是,朱元璋认为这就是天命所指,自己不过是执行天命罢了。这样一来,李善长便彻底没有了活下去的机会。朱元璋给了李善长一个可以选择功成身退的机会,但李善长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反而因过度贪图权力和利益,忘记了作为臣子的本分和界限,最终招致了自己的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