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文字,在商代干支纪日的甲骨文中出现频率极高,很显然也是中国最早创造出来的一批文字,值得我们细细研究一下。
今天就来看看天干里面排第五个的“戊 wù”字,
“戊”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里面很显然是一柄斧钺的造型,如下图所示:
从金文里看就更清楚了,“戊”是一柄宽刃的斧钺造型。如下图所示:
尤其是下图中这两个金文“戊”字的写法,宽刃的斧钺造型清晰可见:
甲骨文中“戉yuè”字的写法与“戊”很像, 都是斧钺的造型,如下图所示,左侧是“戊”,右侧是“戉 yuè”。“戊”的宽刃斧面呈三角形,而且在斧柄的另一侧有一个突出物;“戉”的斧面略显椭圆形,而且在斧柄的另一侧完全没有任何突出物。对比一下:
抱雪斋之前写过一篇“戉”字的文章,但是没有把“戉”和“戊”详细区分开来,详见下文:
“戉”字的原型,应该就是像下图中这个崧泽文化(距今5900—5300年)的石钺造型:石钺固定在斧柄一侧,斧柄的另一侧没有任何突出物。
同样的器型,在江苏海安青墩遗址也有出土,是一个陶制的钺,如下图所示,和“戉”字造型一模一样。
同样的“戉”字形玉钺,江苏张家港的崧泽文化大墓里还有一个,距今5800年,如下图所示,玉制的斧柄一侧没有任何突起物。
这个“戉”字至少五千年前就已经有了,比商代殷墟的甲骨文早了近两千年,是商代甲骨文的直接源头。比如下图这个江苏澄湖的良渚文化陶罐,上面就刻着一个标准的“戉”字,如下图所示:
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五千年前大口尖底陶罐上,同样刻着一个标准的“戉”字,如下图所示,很显然斧柄的另一侧没有任何突起物:
那么,像“戊”字那样斧柄一侧有突出物的斧钺存在吗?那个斧柄上的突出物是什么呢?
看下图,这是良渚文化瑶山大墓出土的玉钺复原图,和甲骨文的“戊”字几乎一模一样,很显然就是“戊”字的原型。这个玉钺柄上另一侧的突出物,居然是一个良渚文化典型的玉琮!
对照一下良渚玉钺和甲骨文的“戊”字,我们会发现惊人的吻合。如下图所示。
和这个良渚玉钺一模一样的器型,最晚六千年前就有了。江苏金坛三星村遗址,发现了两个距今大约6300年的石钺(下图中),斧柄另一侧也有一个镶嵌在斧柄上的突出物,造型也和甲骨文“戊”字一模一样,如下图所示:
在斧刃另一侧的斧柄上添加一个突出物的做法,在商代的时候依然流行,比如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出土的这个玉钺,就是标准的“戊”字形。
不过,山东这个“戊”字形斧柄上附加的突起物既不是玉琮,也不是骨雕蚕,而是一条头上长着瓶状角的玉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斧钺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戊”字形的,斧刃另一侧的斧柄上有附加的突起物。
一类是“戉”字形的,斧刃另一侧的斧柄上没有任何突起物。
从考古发现来看,“戉”字和“戉”字形的斧钺均已在距今五千年前出现。
“戊”字形的斧钺则在最少6300年前已经出现,可以合理推测天干中的“戊”字至少六千年前已经出现。
由于天干地支文字是一整套文字,它们应该是同一时期创造的文字,可以进一步推断其它干支文字的创造年代下限为距今6000年前。
6000年,仅仅是中华文字成熟的下限。
本文为抱雪斋文字考古学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