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兄夺位,开启了彪炳史册的贞观之治。这位文治武功堪称典范的帝王,却在教育太子这一事关帝国传承的大事上屡屡受挫。先后两位太子——李承乾与李治,一个谋反被废,一个性格懦弱,都未能继承他的雄才大略。这位能够驾驭天下的人才,为何偏偏教不好自己的继承人?
李世民的教育困局,首先源于他自身夺位经历带来的心理阴影。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门亲手射杀兄长李建成,随后李元贵也遭诛杀。这场政变不仅让李世民背负着弑兄的道德枷锁,更深刻影响了他对太子教育的态度。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即位后常常夜不能寐,“每至夜分,常思百姓间事”。这种焦虑同样体现在对太子的教育上。他既希望太子能够守住江山,又害怕太子过早威胁到自己的皇权,更担忧玄武门的悲剧重演。
这种矛盾心理导致李世民在太子教育上出现了严重的摇摆。一方面,他给予太子最好的教育资源,任命魏征、房玄龄等一代名臣为太子师;另一方面,他又常常越过太子直接处理政务,使太子难以获得实际治国经验。
李世民曾对近臣说:“朕之所以每日勤政,就是怕有负先帝和天下百姓。”这种对权力高度掌控的个性,无形中削弱了太子的权威和实践机会。
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长子,武德二年生于承乾殿,因而得名。这位自幼聪慧的皇子,被寄予了无限期望。
贞观四年,李世民下令“命皇太子承乾宜令听讼诉”,让年仅十岁的太子开始接触政务。这在朝臣看来是莫大的信任,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却是难以承受的重担。
《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为太子配备了超豪华的师资团队:房玄龄、魏征、于志宁、张玄素等一代名臣轮流授课。这些大臣对太子的要求极为严格,稍有不当便上书劝谏。
太子曾因建造宫殿被张玄素严厉批评“淫奢无度”,因喜好音乐被于志宁指责“不思进取”,因宠爱俳儿被孔颖达讽谏“不合礼制”。在老师眼中,太子的一举一动都应符合圣君标准。
然而李世民自己对太子却常常溺爱有加。太子患有足疾,行动不便,李世民特地准许他乘小轿上朝。太子犯错时,李世民也多以“年少”为由不予深究。
这种教育上的双重标准,让李承乾无所适从。在老师面前,他必须是完美无缺的储君;在父亲面前,他又是可以任性妄为的孩子。最终,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太子走向了极端。
《新唐书》记载,李承乾在压力下逐渐产生了逆反心理,他曾愤慨地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因谋反被废。在废太子诏中,李世民痛心疾首:“承乾悖逆,为恶既多,纵赦之,天地所不容!”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选择了晋王李治为太子。这一次,他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过度保护。
李治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幼子,性格本就温和,在经历了兄长谋反的变故后,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格外呵护。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亲撰《帝范》十二篇赐予李治,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方面系统总结为君之道。这份政治遗嘱堪称帝王教育的典范之作。
然而理论教育并不能代替实践锻炼。李世民对李治的过度保护,使得这位太子始终生活在父亲的羽翼之下。
李世民出征高丽,特意让太子监国,却安排多位重臣辅佐;日常政务,也多是李世民决策后才告知太子。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方式,虽然避免了太子犯错,却也剥夺了他独立处理政事的机会。
更值得玩味的是,李世民晚年曾一度想改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认为李治“仁弱,恐不能守社稷”。但在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坚持下,最终没有易储。
这一插曲暴露了李世民内心的矛盾:他既希望接班人仁慈宽厚,以避免兄弟相残;又担心太子过于柔弱,无法驾驭群臣、守住江山。
李世民在太子教育上的失败,不仅仅是个人教子无方,更揭示了帝王教育中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
首先,太子作为储君,既是皇帝的儿子,又是皇帝的政治接班人。这种双重身份导致教育目标的混乱:是培养孝顺的儿子,还是造就强势的继承人?
其次,太子教育的评价标准模糊不清。对太子而言,表现太好可能引起猜忌,表现太差又可能被废,这种如履薄冰的处境本身就极不利于健康成长。
再者,东宫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太子拥有自己的僚属和军队,形成“国中之国”,这极易引发与皇帝的权力冲突。李世民自己就是通过政变上台,对此更是格外敏感。
最后,皇室教育的封闭性也是问题所在。太子生活在深宫之中,接触的都是经筛选过的人和事,缺乏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这与李世民年轻时南征北战、深入民间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在翠微宫含风殿病逝,临终前仍不忘嘱咐褚遂良等人:“朕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
这句遗言,道尽了一代雄主对继承人的最后忧虑。
李世民在教育太子问题上的困局,某种程度上是所有杰出君主共同面临的难题。雄才大略的君主往往难以容忍一个逐渐成长的继承人,而过于柔弱的接班人又无法守住父辈基业。
这种困境在唐代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李世民的教子之困,到玄宗与肃宗的权力紧张,再到后期宦官操控废立,太子教育问题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历史。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李世民能够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取胜,能够驾驭天下人才,却在教育继承人这一关上败下阵来。这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君主专制制度下权力传承的结构性矛盾。
或许,在绝对皇权面前,即便是“天可汗”李世民,也难以摆脱这一历史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