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视剧和电影的影响,很多人对清朝士兵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形象中:士兵穿着写着“兵”字的制服,手持剑或矛,面容憔悴,似乎毫无战斗力。这种形象让人不禁联想到清朝末期的衰败与无力,国家经济逐渐衰弱,士兵们的战斗力也被认为处于低水平。外敌接踵而至,内乱不断,民众起义频发,清朝显得疲惫不堪。然而,真实的清朝军队,尤其是末期的军队,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和薄弱。
从这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晚清的军人们与我们常见的印象有所不同。自1898年起,清朝的军事装备和士兵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1898年2月12日,大清帝国从德国的伏尔锵造船厂订购的“海琛号”巡洋舰终于竣工。这艘巡洋舰造价高达16万3千英镑,1898年9月21日它抵达天津大沽,由直隶总督裕禄亲自验收。海琛号在之后成为“海容级”巡洋舰,照片中展示了海琛号全体官兵的合影,士兵们的神情英勇,气宇轩昂,远远超出传统印象中清朝士兵的模样。 说到清朝的军队,特别是骑兵部队,许多人知道满清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力量。清朝的“马背帝国”使骑兵成为最具权威的军种之一。照片中清朝骑兵部队正在进行冲锋训练,展示了当时骑兵部队的训练重视程度以及其强悍的实力。 1911年7月24日,清朝在北京德胜门外的校场举行了一场禁卫军阅兵式。照片中,专责训练禁卫军的大臣爱新觉罗·载涛正在向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汇报阅兵的情况。两位摄政王既是兄弟,又分别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和叔叔。这场阅兵式,看似普通,实际上是清朝末年军事建设的一部分,显示了当时清朝对军队的重视。 清朝末期的高级将领也有着各自的风采。照片展示了当时一些重要将领的合影,虽然他们看起来并没有展示出理想中的“雄韬伟略”,但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朝高层将领们的风采和沉稳,显示出他们的威严与内敛。 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清朝逐渐开始重视兵力建设和现代化训练。每隔一段时间,禁卫军都会举行阅兵,展示军队的整齐与实力。照片中,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正在为禁卫军长官授旗,这标志着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的开始。 清朝末年,军队的结构和管理逐步向西方模式靠拢,甚至开始引入西方的军乐队,传统的乐器逐渐被西方乐器所取代。然而,清朝初期的军队也有自己的军乐队,尽管曲目较为单一,未能达到后期的多样化程度。 照片中还记录了清军卫生队正在为伤员进行救治的场景,可能是一次军事演习中的一幕。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清朝军队在战斗中的形象仍显得有些不完美,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这组照片中还展示了清朝巡洋舰队的情况。图中,程璧光,作为清朝舰队的指挥官,正在陪同纽约市市长检阅“海圻号”巡洋舰的士兵。程璧光原是广东水师的舰管带,曾参与甲午战争,并在北洋舰队覆没后向日本提交降书,最终被革职并加入了革命。 此外,还有一张清朝禁卫军军咨使(参谋)田献章的签名照,拍摄于布达佩斯。照片中的田献章气质非凡,展现了当时清朝军人的英勇与风采。 1901年,庚子拳乱后,清朝开始进行军队整顿,特别是在炮兵方面。清廷意识到需要加强军力,因此发布了新一轮的兵制改革。所有兵力进行了精简,新的常备军、巡警队等开始设立,士兵们也开始训练新式武器装备。在这个过程中,袁世凯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成为直隶总督并掌握了全国军力的指挥。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末期,清军甚至有了热气球侦察部队。虽然由于技术落后这一举措未能发挥太大作用,但它却代表了清朝在提升军队战斗力方面的努力。照片中展示了太湖秋操期间,清军的热气球侦察部队正在进行侦查任务。 此外,清军的陆军士兵也在进行沙盘演习,目的是提升战术水平和军队协作能力。对当时的清军来说,提升士兵的战斗技巧和指挥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清朝末年,征兵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北洋军队中。清朝的征兵要求士兵身体健壮,身高要在160公分以上,并且要求士兵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至少能够基本识字。这个标准已经与当时的欧洲强国接轨,但尽管清朝军队的标准较高,由于缺乏足够的现代化军事训练,清朝的军队战斗力与西方列强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这也导致了清朝在国际上屡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