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宗时期,随着神策外镇的设立,这些军事重镇逐渐承担起了守卫京西北边疆、抵御吐蕃入侵的重要责任。到了乾符年间,黄巢起义爆发,神策内外镇的防御体系遭遇重创,几乎完全崩溃,唐朝中央的军事防线也随之瓦解,政局陷入混乱。 目前,学术界对神策军镇及唐代晚期京畿地区防卫体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唐末之前的防御体系演变,对于黄巢起义之后防御体系的重建问题,探讨相对较少。
黄巢起义结束后,京畿防御体系几乎完全崩溃,只有少数神策军镇还勉强存续,但它们大多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防卫能力,甚至有些已被废弃。这个时候,神策中尉杨复恭肩负起了重建京畿防卫体系的重任,这一行动可以视为继代宗和德宗时期后,唐代的第三次大规模防务重建。 最初,神策军外出驻扎时,都是由神策军镇的镇遏使统一指挥。然而,随着神策诸镇和西北各藩镇军事指挥权的冲突不断加剧,神策军镇的归属关系发生了调整。在柳公绰的推动下,战时神策镇的镇遏使可暂时接受京西北节度使的指挥。 虽然这种非常规制度并非常态,但它打破了过去神策镇遏使与节度使互不干涉的惯例,使节度使在战时可以对神策军镇的兵力进行指挥。这一临时机制一直延续到僖昭年间,神策军外镇制度逐渐濒临崩溃,最终成为一种常态。 根据《唐刘氏墓志》的记载,昭宗时期担任“登封都”的都将的“全朗”之兄“全真”曾担任“左神策军正兵马使押衙兼郃阳城副兵马使”。黄巢起义后,虽然京畿地区依然存在少数神策军镇,但大多数已经无法承担镇守任务,或已被废弃。 此时,唐中央重建京畿防御体系,并没有通过大规模恢复神策军镇,而是依托神策中尉和神策都将之间形成的紧密网络,来加强对京畿地区的控制。学术界已经有学者分析了宦官和神策军将结合的现象,并将其置于唐五代假子现象的背景下进行探讨。 日本学者栗原益男将唐五代的假子现象划分为三个阶段,但对于第三阶段唐末宦官假子的特点和影响并未深入阐述;胡耀飞则提出,在黄巢起义前后出现了“宦官系武人”的新势力,但由于篇幅的限制,他未能详细讨论其发展过程、结合方式以及政治影响。 刘永强从杨氏宦官家族的角度出发,认为黄巢之乱期间,天下兵马都监杨复光整合了河东、河中等藩镇,形成了新的战后权力格局,杨复恭继位后继续维持这一结构。然而,杨复光的权力主要局限在军事领域,所谓的新权力结构当时的形成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史实。 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唐末宦官与武将联合关系的特点,并分析这一关系对京畿防卫体系的深远影响。神策中尉在构建防卫体系时,实际上与神策都将的出镇关系息息相关。 如学界所言,诸如高骈、吴行鲁等神策军将在黄巢之乱前虽然出镇担任节度使,但他们与神策中尉的关系较为松散,且出镇后在地方上往往表现出“著地化”的倾向。直到“神策五十四都”建成后,神策都将出镇成为唐廷确保京畿安全的有效策略。 根据数据,神策都将出镇的时间集中在光启二年至景福年间,其中光启二年尤为密集。这一时期正值黄巢起义与襄王叛乱双重冲击后的关键阶段,唐廷正致力于重建京畿防卫体系。 神策军将出镇的规模远超黄巢起义前,我认为宦官与武人结合的高峰出现在光启二年襄王之乱期间。襄王叛乱爆发后,邠宁等叛镇对唐廷权威构成了严重威胁,杨复恭借助神策新军来维稳京畿的军事安全。 光启二年初,杨守亮被任命为金商节度使,并在兴元府收复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防止朱玫、王行瑜等叛将入驻凤州威胁兴元府,杨守亮也在七月兼任兴元尹,进一步巩固了西线战区的防线。 此后,杨守亮和杨守宗继续担任山南西道的州镇长官。神策都将韩建在潼关防御使任内,也积极参与地方治理,这反映了唐廷在黄巢与襄王之乱后,重整京畿防卫体系的决心。 因此,杨复恭通过派遣神策都将出镇,一方面让各“假子”在平定黄巢和襄王之乱中获得实权,另一方面利用拟血缘关系巩固对京畿地区的控制,并通过“置镇分割”的方式,重新构建了战后京畿的防卫体系。 重新审视这一权力结构,尽管前人学者提出了“宦官系武人”这一概念,但他们忽略了神策中尉在这一权力架构中的主导地位。实际上,京畿防卫体系的重建,依赖的正是神策中尉与神策都将的紧密合作。 因此,本文借用仇鹿鸣提出的“家族权力网络”概念,将襄王叛乱后由神策中尉、神策都将及部分外藩势力所构成的权力结构,统称为“神策军都权力网络”,以凸显宦官与武将结合的不同特点。 “神策军都权力网络”有三大显著特性:圈层式结构、家族式结构,以及军事与政治的集权化。首先,网络呈现出圈层结构,神策中尉杨复恭处于权力核心,掌控神策军都,形成第一层权力圈。 其次,拥有神策军背景的京畿藩镇,如金商节度使杨守亮、武定军节度使杨守贞等,成为杨复恭的坚实后盾,位于第二层权力圈。而杨复恭在光启二年前后还进一步拉拢了河东、河中藩镇,形成了外层的权力防护网。 此外,这一军事集团不仅呈现圈层结构,还有明显的家族式特征。与黄巢之乱期间单纯基于利益的军事联盟不同,“神策军都权力网络”通过拟血缘关系紧密联系,消解了神策军内部的地域色彩。杨复恭凭借权势,任命“假子”出镇各州县,力图恢复京畿防卫体系。 杨守亮、杨守贞、杨守衷等人,都是杨复恭权力网络中的关键成员。这些随杨复恭崛起的杨氏兄弟,曾在中和年间的平定黄巢起义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对抗黄巢的核心力量。 然而,由于田令孜与杨复恭之间的政治斗争,杨氏麾下的武将曾一度被田氏压制。直到杨复恭成为神策中尉后,这些武将的军功才得以彰显,并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新的权力网络。 最后,神策军都权力网络展现出集权化特征。自贞元十二年(796年)神策中尉制度确立以来,宦官掌控神策军,成为唐中晚期政坛的关键力量,推动了“宦官政治”的格局。尽管宦官权力在唐后期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