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三分天下战略为刘备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基础,使得刘备能够逐步扩展势力,最终建立蜀汉。因此,诸葛亮在蜀汉建立过程中的功绩不可磨灭。然而,尽管诸葛亮如此杰出,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也犯下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培养了四个不适合的人物,最终亲手葬送了蜀汉的江山。
第一个错误人物是马谡。马谡和诸葛亮同出荆州,本身有很强的能力,再加上他的哥哥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密切,导致诸葛亮对他寄予厚望,想要重点培养。然而,马谡并不具备应有的担当。在刘备刚入主益州时,他曾想把马谡派到偏远地区历练,以便日后能够担起更重的责任。但马谡却不愿意离开成都,贪图都市的繁华,最终让刘备失望,认为他缺乏担当,不值得重用。尽管刘备对马谡已有明确的评价,诸葛亮依然坚持让马谡担任街亭守备,并期望他能够立功。然而,结果正如刘备所言,马谡的表现远不如预期,街亭失守,蜀军遭遇重大损失,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也因此遭到失败。 第二个错误人物是刘禅。刘禅是刘备的儿子,而诸葛亮早早地承担起了辅佐刘禅的重任。诸葛亮一直认为刘禅聪慧可造,因此他全力支持刘禅登上了皇位,甚至为此不惜劝刘备除掉刘禅的大哥刘封。然而,事实证明,刘禅并不是一个能够承担大任的君主。虽然诸葛亮为了蜀汉尽心竭力,刘禅却始终懒散无为,甚至在诸葛亮去世后,放任黄皓等奸臣当道,导致蜀汉政权的腐败。在邓艾攻入蜀地后,刘禅不仅选择投降,甚至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名言,彻底证明了自己无能的一面,令诸葛亮的辛劳付之东流。 第三个错误人物是姜维。姜维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他在许多战役中展现了过人的才智。然而,姜维的一个重大缺点是缺乏战略眼光。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他其实并未指望真正取得胜利,而是通过北伐来不断骚扰曹魏,转移魏国内部的矛盾,最大程度地保持蜀汉的国力。然而,姜维的北伐却无目标且高风险,他没有达到削弱曹魏的目的,反而将蜀汉的资源消耗殆尽。由于缺乏大局观,姜维的北伐不仅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利益,还导致了蜀汉国力的逐步衰退,民众的支持也随之减弱。第四个错误人物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诸葛亮在晚年才有了诸葛瞻这个儿子,他对这个唯一的儿子十分宠爱,并在书信中多次夸奖他聪明伶俐。由于诸葛亮去世得太早,诸葛瞻未能经历足够的磨砺,导致他在面对邓艾进攻时,未能做出有效反应。在战斗中,诸葛瞻选择了自尽,而不是坚持抵抗,等待援军,最终导致蜀汉最后一支能作战的部队溃败,整个成都平原的防线崩溃。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刘禅的投降,诸葛瞻的失败也标志着蜀汉的彻底覆灭。 综上所述,诸葛亮虽然在蜀汉的创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在培养接班人方面却犯了致命的错误。马谡、刘禅、姜维和诸葛瞻这四个错误的人物,最终都未能承担起振兴蜀汉的重任,反而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如果这些人能有所不同,蜀汉的发展或许会更加出色,甚至有可能在中原争霸中占据一席之地,统一天下也并非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