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罗成的历史原型就是罗士信,甚至有些人认为这两人是同一个人。然而,关于罗士信的死因,历史记载和小说的描述却大不相同:在大多数小说中,罗成和罗士信都死于建成与元吉的阴谋,而在正史中,罗士信是在洺水城的战斗中战死,且这场战役的指挥官是秦王李世民。 在很多隋唐题材的小说里,常常会看到“罗成字士信”这样的说法。这其实可以理解,因为在古代,许多受人尊敬的人物,往往会更常用字而非本名,这种现象叫做“以字显”。比如,秦叔宝、单雄信、王伯当、徐懋功等瓦岗军的名将,史书中通常用的是他们的字而非本名。秦琼的字是叔宝,徐世勣的字是懋功,但王伯当和单雄信的名字却没有确切记载。而有些人物像王勇、单通等,只出现在小说中,历史上并没有相关记载。
同样,关于罗士信的本名,史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到,这也是一种对忠义之士的尊敬表现。罗士信并非燕郡王罗艺的儿子,而是秦琼的小弟。他曾是齐郡通守、河南道讨捕黜陟大使张须陀手下的一员猛将。每次张须陀出征,通常都会亲自冲锋陷阵,而罗士信则作为副将紧随其后,协助作战。炀帝还曾派使者慰问张须陀,并命画工绘制战阵图,特意将张须陀和罗士信并列。 那时,秦琼也在张须陀的军中,因为凭借一系列的战功,他已经被封为正六品的建节尉,负责更为重要的任务。在与瓦岗军激烈交战时,张须陀英勇牺牲,秦琼带领剩余部队投奔了光禄大夫裴仁基的驻守地虎牢关。瓦岗军的将领们自然记得,在大海寺之战中,张须陀带领着两员猛将秦琼和罗士信,表现得异常勇猛,三杆长槊舞动如死神镰刀,收割了瓦岗军无数生命。 张须陀突破包围圈后,发现秦琼和罗士信依然被翟让、单雄信、王伯当、徐茂功四人围困,便毫不犹豫地掉头返回营救他们。在《隋书》和《旧唐书》的记载中,这场战斗异常悲壮:“张须陀与翟让合军围困,屡次突破,但终因兵力不足,奋力拼杀,最后壮烈牺牲。”他最终英勇殉国,享年五十二岁。战后,他的部队士兵无不痛哭,悼念这位英勇的将军。 关于小说中罗成之死的情节,几乎每个读者都耳熟能详。许多小说中,罗成是被建成和元吉所害的。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洺水城之战的情形却大不相同,李世民在那场战斗中犯了致命的指挥错误,罗士信的死,也不能完全怪他人。 唐朝建立初期,刘黑闼成为了唐朝的劲敌。他自称汉东王,定都洺州,屡次打败唐军,甚至俘虏了将领王行敏、李玄通等人。为了对抗刘黑闼,李世民决定亲自出马,指挥大军迎战。李世民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高明的指挥官,但在这场战役中,他的指挥却存在诸多问题。 李世民派秦叔宝进攻刘黑闼,经过激烈的冲突后,刘黑闼的进攻被暂时击退。然而,他没有及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而是决定将王君廓调离,把罗士信带领的两百人派驻洺水城。王君廓当时是唐军中的精锐,他的部队已经扎根洺水城,防守得天衣无缝。但李世民却选择将他调走,换上了不熟悉地形的罗士信。 李世民显然低估了刘黑闼的进攻和罗士信所面临的困境。面对大雪,罗士信孤军奋战,他带领着仅有的二百人苦苦支撑,等待援军的到来。然而,李世民的援兵来得非常迟缓,甚至在大雪纷飞的情况下,他还让自己的军队停滞不前,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机。结果,罗士信在顽强抵抗了八天后,最终被敌人擒获。 在这场战斗中,李世民显然犯了战略失误。尽管他随后反攻成功,并最终在三月打败了刘黑闼,但罗士信的死局依然无法改变。如果当时李世民能够及时支援罗士信,洺水城之战的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更令人费解的是,有人猜测,李世民是否有意让罗士信牺牲,这其中可能存在某些深层的战略考量。 无论如何,罗士信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虽然关于他死因的争议至今未解,但他毫无疑问是唐初最英勇的悍将之一。李世民是否有意让他牺牲,或许永远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但罗士信的死依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