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何要反叛清朝,难道他不愿安稳地过日子,享受晚年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吴三桂之所以背叛,完全是因为康熙帝的逼迫。
从吴三桂生前的表现来看,他并不是傻乎乎地与清朝作对。事实上,他心里清楚自己与清朝的差距,特别是在清朝打下中原之后,局势更加对他不利。 清朝入关之前,清朝的名义口号是为大明复仇,打败李自成,而吴三桂的所作所为,其实可以理解为借刀杀人,也就是利用清朝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眼前的困境。当时的吴三桂并不把清朝视为自己的主人,他担心自己为清朝所做的贡献不够,因此提出了划黄河而治的方案,试图通过协议和清朝达成某种妥协。 然而,吴三桂的判断出现了错误,他低估了清朝的野心。入关之后,清朝的目标变得更加明确,那就是占领整个中原,彻底摧毁南明政权。因此,吴三桂面临的局面越来越严峻。 他知道自己的军力与清朝相差太远,不可能与清朝抗衡。他也明白,自己现在是引狼入室,给清朝做了那么多事,自己最终会被历史定为大汉奸,这一污名一辈子也难以洗清。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已经没有了回头路,只能选择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尽可能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因此,吴三桂在清朝的支持下,逐渐成为了清朝在对抗南明和农民军时的先锋,凭借他出色的军事才能,立下了赫赫战功,帮助清朝实现了统一大业。 然而,吴三桂对清朝的忠心,并没有得到清朝的真正信任。实际上,清朝始终在监视他,甚至在李自成残部被清除后,清朝就将吴三桂调回锦州,并加以严密看管。吴三桂再次出现在历史舞台,是因为1647年清朝南征失败,急需他带兵入关剿灭张献忠及南明余孽。 这次,清朝重新启用吴三桂,但事实上这一决定更多的是无奈之举。于是,吴三桂便在八旗将领李国翰的监视下,继续为清朝效力。尽管清朝八旗兵勇猛,但当时满洲人口仅三百万,征兵的数量十分有限。因此,即使南明政权已经腐朽,清朝要征服整个中原依然困难重重。 多尔衮是个极为精明的统治者,他很清楚自己的短板,尤其是在兵力上。因此,他采用了以汉制汉的策略,利用吴三桂等人的力量,招募汉族伪军,并依靠这些汉军来对抗抵抗势力。 吴三桂并没有辜负多尔衮的期望,迅速攻占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彻底摧毁了南明的最后希望,甚至亲手参与了永历皇帝的处决。而此时的吴三桂,依旧以大明将军自居,内心深处仍然对杀明帝的行为感到痛苦与矛盾。 这时,满清似乎刻意要摧毁吴三桂的自尊心,逼迫他亲自手刃永历皇帝。这一举动是为了让吴三桂彻底失去自我尊严,完全成为清朝的工具。事实上,从始至终,清朝都没有信任过吴三桂等汉族藩王,他们的终极目的是消除这些潜在的威胁。 清朝早在顺治时期就已经定下了瓦解四大藩王的计划,但当时满清政权尚未稳定,因此给了吴三桂等人几年的喘息之机。四大汉族藩王中,孔有德最为惨淡,刚一被满清排除,就被南明的李定国杀害。剩下的几位藩王,也都面临着类似的命运。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鳌拜垮台之后,康熙帝亲政,面对日益强大的三藩,决心采取武力来彻底解决问题。康熙将亲信布尔尼任命为亲王,控制了西北地区,并开始实施一系列军事行动。 当时,康熙认为三藩的力量远不及清朝,吴三桂最多只有三万人,而其他两个藩王也只有一万人左右。因此,康熙认为三藩并不是自己的对手,认为打败他们是轻而易举的事。 但康熙低估了三藩的力量,也忽视了三藩内部的矛盾。三藩的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尚可喜父子因关系不合而成为了撤藩的突破口。康熙认为三藩会自动瓦解,但实际上,吴三桂和耿精忠联合起来之后,局势却发生了逆转。 吴三桂的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云贵、四川、湘鄂等六个省份,甚至占领了江浙大部分地区。康熙为此非常吃惊,自己认为稳操胜券,却被吴三桂出奇制胜。原因在于:第一,康熙过于自信,认为吴三桂不会反叛,导致准备不足,给了吴三桂先发制人的机会;第二,八旗兵长期过着安逸的生活,战斗力大幅下降,不再有当年的勇猛;第三,清朝入关后所犯下的暴行积累了大量的仇恨,许多百姓对清朝愤怒已久,这股力量加速了吴三桂的崛起。 尽管吴三桂有了初期的胜利,清朝终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经过长达八年的激烈战争,吴三桂最终败下阵来。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吴三桂作战失利时,尚可喜和耿精忠迅速背叛,立刻宣布倒戈,但最终这两人也没有好下场。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尚可喜则被迫自杀。 在此之后,吴三桂的残余部队继续挣扎了四年,最终彻底失败。可以说,吴三桂最终的结局,完全是工具式的悲剧,一旦失去利用价值,便被抛弃。 这也再次验证了做汉奸没有好下场的真理。而如今,尽管许多电视剧和历史剧夸大了康熙帝的英明神武,但从三藩之乱的情况来看,康熙的统治并非如电视上演的那般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