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这片土地,在中国历史的早期和中期,显得特别独特。中原的许多人对于巴蜀地区抱有偏见,觉得那里贫瘠、贫困,打进去常常会很困难。然而,一旦这个地方被中原征服,当整个中原陷入混乱时,巴蜀就成了一个不容易受战争波及的稳固后勤补给基地。历史上,巴蜀与关中地区一起,是各方争夺天下的重要战略组合。拥有巴蜀就必须掌握关中,而如果失去了关中,巴蜀也就容易被敌人压制,陷入越来越弱的境地。相反,只有关中而没有巴蜀,虽然后方安稳,但仍然面临两线作战的压力。尽管如此,关中的地形本身就极具优势,作为后方的支撑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早期,巴蜀的地位类似小霸王,频繁与楚国展开合作与争斗。要是没有地理上的局限,巴蜀和楚国之间的争霸很可能早就开始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体制差异。楚国采用的是分封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君之下还分有各地的诸侯,因此不会轻易挑战硬骨头。比如晋国的分裂,原本是春秋霸主的晋国,结果被三大诸侯分割,还有一个重要诸侯智氏也被彻底消灭。而秦国则是郡县制,具有更强的动员和控制能力,这使得它能更大胆地挑战强敌,像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就是秦国强大动员能力的体现。 秦国能成功灭掉巴蜀,是因为它抓住了时机,趁巴蜀内部动乱之际插手。而楚国虽然也有机会,但由于无法平衡各方利益,始终未能突破。最终的秦楚战争也体现了这一点:王翦带领60万大军进攻楚国,后勤几乎没有压力;但项燕同样带着60万大军,却面临极大的后勤困难。若不是为了灭掉楚国,他甚至连60万大军都难以凑齐。王翦非常明白这一点,耐心等待对方犯错,最后项燕确实撤兵并露出破绽。 秦国灭掉巴蜀,主要原因是巴蜀与苴两国的内部问题让敌人有机可乘,否则巴蜀两国未必这么容易就被消灭。而楚国对巴蜀的兴趣并不大。楚肃王时期,蜀国曾攻击楚国的兹方,但楚国并没有立即反击,反而选择了修筑扦关采取防御态势。楚国自始至终的目标是进入中原,对远隔千里的巴蜀几乎没有太多兴趣。楚国国内虽然有很多封君贵族,但他们大多是权力的寄生者,无法违抗楚王的命令。屈景昭等三大家族虽然实力强大,但若拥有足够的力量左右楚王的决策,楚怀王也不会被张仪轻易欺骗、打得一败涂地。 楚国的庞大领土和交通限制,是其始终无法克服的难题。由于国家范围过于广阔,治理也难以覆盖,很多边疆封君需要抵御外敌。因此,楚国大量分封诸侯镇守边疆。柏举之战后,楚国的宗室力量逐渐衰弱,更多的外部公族如屈平、景昭等被分封守卫郢都附近,这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政治格局。外部封君负责防御外敌,内部的宗亲封君则防备外部封君,导致了楚国政权的内部分裂。屈原的变法对楚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变法引发了各个封君在自己封地内部自行改革,而位于中原核心区域的封君,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变法进度甚至超过了江汉平原的内部宗亲封君。这种发展使得楚国既要防范秦国,又要防止外部封君趁机扩张。与秦国的战争后,楚国内部的屈平、景昭等封君遭受了重大损失,导致对外部封君的信任进一步减少。 秦国吞并巴蜀后,虽然未能在三晋和中原的战场上提供太多支持,却为打击楚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吞并巴蜀之前,楚国的正面战场主要集中在函谷关、武关、汉江等三条线路上,但吞并巴蜀后,秦国不仅能通过长江上游和黔中地区骚扰楚国的后方,还能有效切断楚国与南阳盆地的联系。最后,秦国吞并洞庭湖平原的成功证明了巴蜀地区在战略上的重要性。相比直接与楚国正面交战,绕到楚国后方攻击,显然更加轻松。未能及时吞并巴蜀,楚国在失去南阳盆地和洞庭湖平原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