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人提出魏忠贤对明朝有所贡献,认为东林党是政治上的毒瘤。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打算深入讨论,但可以明确指出,试图通过辽东的军事情况来为魏忠贤辩护,尤其是提到“魏忠贤掌权时,明军追着后金打”,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明朝当时做的只是防守,而确实也采取了防守措施。 我们回顾明朝与后金的战争历史,便能更清楚地看到当时的局势。 第一阶段:万历四十七年到天启二年 公元1619年,明朝调动了十几万大军进攻后金,但在萨尔浒一战中惨败,明朝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为了防止后金继续侵略,万历帝任命熊廷弼为辽东经略,负责辽东的军政事务。然而,熊廷弼上任之前,辽东的两个重镇——开源和铁岭已相继失守。熊廷弼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迅速稳定了局面。 此时,明朝内部分裂严重,党争激烈。熊廷弼属于楚党,和浙党成员姚文宗不合,姚文宗在朝中散布熊廷弼的谣言,最终导致熊廷弼被迫辞职。辽东经略的职务被交给袁应泰。然而,袁应泰在任期间,广泛招募蒙古降卒,却未加甄别,结果这些人竟然是后金努尔哈赤的内应,导致辽东重镇沈阳和辽阳相继失守。袁应泰在辽阳城破时自焚,算是尽了忠臣的责任。 袁应泰死后,熊廷弼再次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但此时,实际的控制权已掌握在辽东巡抚王化贞手中。熊廷弼意识到,明军已无法攻打后金,因此主张采取防守策略。然而,王化贞盲目乐观,认为一次全面进攻能够扭转局势,结果导致天启二年广宁之战的惨败。浙兵集团全军覆没,熊廷弼和王化贞都被迫返回京城。由于王化贞投靠阉党,熊廷弼最终被杀。 王化贞投靠阉党后,熊廷弼死去,新的辽东经略由王在晋担任。王在晋认为关外已经无法守住,决定采取撤退策略,将前线撤至山海关。至此,明朝关外的大部分土地都落入了后金之手。 这一阶段正值天启初年到天启二年之间,魏忠贤尚未完全掌握权力。从《明史》等史料来看,魏忠贤在这段时间几乎没有做出什么显著贡献。除了帮助王化贞铲除熊廷弼,他几乎没有其他重要作为。如果魏忠贤真如一些人所说是具有远见卓识、能力出众的大臣,那么他本应该留用熊廷弼,哪怕是保留熊廷弼的生命,也该让朝廷拥有一位优秀的将领。由此可见,魏忠贤在辽东局势中的作用,更多是负面的。 第二阶段:天启二年到天启七年 在这个阶段,明朝辽东的军事局势进入了新的转折点,孙承宗的出现让局势有所改变。孙承宗是明朝后期的军事战略大师,他在天启二年出任蓟辽督师,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并重用袁可立、袁崇焕等将领,成功提升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还实施了稳扎稳打的战略,采取筑城推进的方式,逐步向后金腹地渗透。这一战略灵感来源于宋代名将范仲淹,曾令李元昊也无法应对。
孙承宗的努力,最终构建了坚固的“关宁锦”防线,这成为后金军队无法逾越的障碍。这条防线一直被视为后金的噩梦。 然而,尽管有袁可立等人的奋力拼搏,明朝的军队仍未恢复到昔日的战斗力。天启四年,袁可立因党争被迫离职,明朝的军事气氛再次变得消极。随着孙承宗的下台,明朝逐渐陷入了防守状态。 天启五年,马世龙在“柳河之败”中虽然损失不大,但这也成为了孙承宗辞职的导火索。在高第上台后,他放弃了已有的防线,决定进一步撤退至山海关,导致关外的土地进一步丧失。此时,袁崇焕坚持固守宁远,他利用坚固的城池和火炮与后金进行周旋,并成功击杀努尔哈赤。 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能守住关宁锦防线与魏忠贤并没有直接关系。孙承宗与魏忠贤的关系一直很紧张,特别是在孙承宗巡查辽东期间,魏忠贤担心自己会因“清君侧”之名而遭杀害。由于孙承宗得到天启皇帝的支持,魏忠贤始终未能干预孙承宗的职务。然而,在孙承宗因“柳河之败”被迫辞职后,魏忠贤及其党羽通过构陷最终使得孙承宗下台。 此外,魏忠贤对辽东将领的压制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在宁锦大捷后,魏忠贤的党羽抢占了大量功劳,甚至首功者袁崇焕仅得百两赏银。这种做法显然对明军士气造成了打击。 综上所述,魏忠贤在辽东前线的作用更多是破坏而非促进。虽然他通过手段在政治上获得了统一,避免了党争,但从军事角度来看,他并未对明朝的军事胜利产生实质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