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羞愧地提出了要求中国更换国歌的建议。 他认为,中国的国歌明显带有针对日本的情绪,歌词中仇日的情感十分强烈,因此建议中国换一首更加平和的国歌。 他的这一言论,听起来既荒唐又让人忍俊不禁,简直是自取其辱。 面对记者的提问时,他甚至毫不动摇地说道:现在和平才是世界的主流,作为一个大国,不应太过计较过去的恩怨,这样的心胸才是应有的气量。 实际上,若真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才更应该换国歌。虽然日本的国歌仅有28个字,但其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野心。 **关于《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原本并不是专门为我国创作的国歌,它最初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 1934年,随着日本侵略逐步加深,国内的抗战情绪也在迅速升温。为了激励民众的斗志,当时我国开始筹拍一部抗战题材的黑白电影《风云儿女》。
这部电影由许幸之执导,田汉等人担任编剧,聂耳为影片创作了主题曲和插曲。 然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却充满了波折。 1935年,当聂耳完成了这首歌曲的初稿后,国内的反动势力却不断猖獗,使得他不得不前往日本避难。经过两个月的时间,聂耳在日本完成了曲谱,并将定稿寄回中国。 电影《风云儿女》上映后,迅速引起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广泛关注。其主题曲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曲,甚至连偏远农村的牧童都会哼唱这首歌。教育家陶行知曾在埃及金字塔下听到有人唱《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为了确定国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国歌的歌词和歌谱,共有6926首。然而,这些作品中没有一首能令评选委员会满意。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日益临近,国歌问题亟待解决。此时,马叙伦提议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并得到了众多委员的支持。最终,《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确定为我国的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气势磅礴,作为战时创作的歌曲,其歌词和旋律充满了斗志和警醒,使得它深深地触动人心。它提醒我们牢记历史的屈辱,勇敢面对困难,并始终保持清醒和战斗力。 遗憾的是,作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传唱了17年后,遇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田汉创作的原歌词被停用。 当时,由贺敬之、李焕之等人牵头,重新创作了新的歌词,曲调不变。于是,1978年版本的国歌应运而生。 这一新版本的国歌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十分鲜明,至今很多人仍能哼唱。 然而,新歌词的发布后,社会上存在两种声音。一部分人认为,新歌词气势宏伟,概括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理想,十分符合时代精神。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新的歌词文字过于生硬,韵律不够和谐,给人一种拼凑的感觉,建议进行进一步修改。 转眼到1982年,经过多次修改的国歌歌词最终回归了原本的面貌,并且《义勇军进行曲》再次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的国歌,至今传唱不衰。 国歌不仅是国家形象的象征,它还代表着民族的文化和气质。国歌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实际上也成为了民族价值和信仰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国家的国歌都蕴含着历史的沉痛和民族的斗志。我国的国歌也并非例外,几乎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国歌都具有类似的背景和情感。 回到那位日本专家的言论,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在有意掩盖日本历史上的罪行。实际上,深究日本的国歌背后,隐藏着更为难以启齿的野心。 **关于《君之代》**1868年,明治新政府成立,标志着日本进入了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时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正式诞生了国歌。 当时,一位英国牧师在横滨担任教师,曾为当地的军乐团演奏过英国的国歌《天佑吾王》。事后,军乐团向天皇建议,日本也应有一首属于自己的国歌,没想到这个提议得到了天皇的高度重视。 于是,天皇邀请了精通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学的萨摩藩步兵队队长大山岩,为日本国歌撰写歌词。 大山岩经过几天的思索,最终从一本叫《蓬莱山》的诗集里选出了一首俳句,芬顿则为其谱曲。由此,日本的第一首国歌《君之代》诞生。 经过一番修改,1880年11月3日,改版后的《君之代》在日本天皇的生日宴会上首次演奏。 1999年,日本政府向国会提交了《国旗与国歌法》,并通过立法正式确定了《君之代》为国歌,同时《日之丸》也被正式确立为国旗。 日本国歌的完整歌词为:君が代は,千代に八千代に,细石の,巌となりて,苔の生すまで。 其中文翻译有两种版本: 一是:我皇御统传千代,一直传到八千代。直到小石变巨岩,直到巨岩长青苔。 二是:皇祚连绵兮久长,万世不变兮悠长。小石凝结成岩兮,更岩生绿苔之祥。 尽管日本国歌仅有28个字,但从歌词中不难看出,日本希望皇权能够永续流传,代代相传。这与秦始皇希望将大秦帝国延续万代的思想相似。 特别是歌词中的细石变岩石,更可见日本的野心。他们希望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这或许也是他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之一。 各位读者,对于《义勇军进行曲》和日本国歌《君之代》,你们有什么看法?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