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是无条件投降的,但实际上这种认知是不准确的。那个时期,日本与美国勾结,策划了一场阴谋,实际上是有条件投降,并且留给了未来翻盘的可能。1945年,二战的结局已经逐渐明朗,盟军迅速推进,德国的最终败北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尽管盟军尚未登陆日本本土,但当时的日本前首相近卫文麿看到德国已经被分割,心中忧虑盟军一旦解决了德国,可能也会对日本采取同样的策略。因此,他向天皇裕仁提出,可能需要通过牺牲一部分人来尽快结束战争。裕仁天皇并不希望日本被分裂,更加不愿看到延续千年的天皇制度被废除,于是他决定让未参与对日作战的苏联出面调停。毕竟,苏日两国曾在1941年签订过《苏日中立条约》。当时,苏联与德国的战斗十分艰难,担心日本会在背后攻击,使其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但随着苏军在欧洲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而日本与德国是同盟关系,战争一旦结束,苏联肯定会转而对付日本。因此,斯大林在1945年4月单方面废除了《苏日中立条约》。 相比之下,苏联参战是日本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日本认为,如果只是面对美国,依然有一定的机会,但如果苏联也参与其中,那无疑是腹背受敌,失败几乎成定局。为了防止苏联加入战斗,身陷困境的日本决定做出巨大让步,甚至放弃了与俄国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签署的《朴次茅斯条约》,将库页岛北部地区归还给苏联。然而,苏联并不打算轻易放过日本,既保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又派遣军队准备进攻中国东北。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了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震惊了全球。 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始担心美国会独占亚洲战后成果,于是于8月8日宣布对日本宣战。这一举动让日本意识到,苏联最终还是没有站在他们一边。日本一直希望保留天皇制,最初美国的态度十分强硬。在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明确表示,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只有彻底消除这些国家,世界才能恢复和平。然而,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美国内部在是否保留天皇制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罗斯福领导的一方坚持认为,必须废除天皇制,才能彻底消除日本的军国主义。而副国务卿格鲁领导的另一方则认为,保留天皇制有助于稳定战后的日本局势,因为天皇是日本军民的核心信仰,同时也便于美国通过控制天皇来掌控日本。 1945年,罗斯福总统突然去世,由副总统杜鲁门接任。杜鲁门支持格鲁的观点,认为欧洲已形成美苏两大阵营,接下来的重点应该转向亚洲。为了确保美国在亚洲的利益,他认为有必要保留日本的某些力量,以便对抗苏联。7月26日,盟国发布了没有苏联参与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面对这种局势,裕仁天皇希望能够优雅地投降,并期待苏联作为调解人出面,但他对《波茨坦公告》未予理睬,这一做法激怒了美国。杜鲁门认为,《波茨坦公告》已经足够宽容,然而天皇的拒绝让情况变得更加严峻,最终美国决定通过投下原子弹来震慑日本,同时也向苏联展示力量。两颗原子弹爆炸后,裕仁天皇被震撼到决定与美国展开谈判。此时,日本高层认识到,如果继续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可能会像德国一样被分割。由于美国在与苏联争夺亚洲利益时表现出一定的妥协,给了日本一个机会,日本因此提出了四个条件,希望能得到美国的答复并接受投降:第一,保留天皇制;第二,允许日本自行处理战犯;第三,自动解除武装;第四,避免其他盟军占领日本本土。当时,苏联已经在中国东北出兵,美国不希望让苏联占据更多的亚洲领土,因此美国基本同意了日本的条件。美国的回复中表示,天皇及日本政府的统治权力,必须听从盟国最高指挥官的命令。 简而言之,美国同意保留天皇制,但天皇的权力受到盟国命令的约束。尽管其他盟国对这一问题有所分歧,但实际上有能力占领日本的只有美国。苏联在太平洋地区的力量较弱,英国无法顾及远东,而中国更没有能力介入,因此美国主导了战后日本的安排。正因为如此,裕仁天皇在战后未受审判,天皇制也得以保存。除了美国之外,没有其他盟国驻军日本,避免了像德国那样被分裂成东西德的局面。此外,许多日本战犯得到了美国的庇护。例如,甲级战犯岸信介后来曾两度担任日本首相,而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指挥官石井四郎则与美国达成协议,向其提供人体实验数据,使得731部队的成员免于审判。因此,日本实际上是有条件投降的,保留了天皇制,这也意味着军国主义的残余依然存在,随时可能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