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0日,广东省阳江市的丝绸之路博物馆内,考古队正在进行一项极具历史意义的试掘。这次的目标是宋元时期沉没的“南海一号”沉船,这艘船已经沉没了八百年。考古队员们发掘出了大量珍贵的瓷器和陶器,包括福建德化窑的柏油印花四耳罐、江西景德镇的宋青白釉印花芒口碗、福建建窑的黑釉碗,以及福建磁灶窑的宋褐釉小口陶瓶。每一件文物都无比珍贵。它们之所以如此特殊,是因为它们的数量巨大,而且保存状态几乎完好无损,几乎是前所未见的。考古队员们在船头和船尾进行了两次试掘,尤其是在船头的探掘中,他们清理了表层的淤泥,轻轻揭开了船舷板,眼前出现了一个储物间,里面满是瓷器。这些发现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保存上,都令人大吃一惊。那么,这艘沉船隐藏了什么样的历史和价值?它又是如何被发现并打捞上来的呢?
2002年4月22日,水下考古队员崔勇在海底潜水时,突然间,海水的浑浊变得出奇的清澈。他小心翼翼地往前游,忽然,他的潜水灯光照到了一个木质物体。经过几次触摸后,崔勇终于确认,这正是他曾多次尝试寻找的“南海一号”——一艘沉没在海底八百年的宋代商船。此前,由于复杂的海底洋流,大家一直没有发现船体的全貌。然而,这一次的情况却不一样,崔勇的潜水视频成为了唯一清晰记录“南海一号”形态的影像资料。当船体慢慢浮现时,大家发现它大约有二十米长,船身和厚重的淤泥紧密相连。专家们推测,这艘船原本的长度约为四十米,得益于海底的淤泥层,船上的文物得到了很好的天然保护。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越来越多的文物浮出水面,证明了专家的判断。出土的瓷器和陶器没有任何损坏,晶莹剔透,质地精细,仿佛刚刚出窑一样。重要的文物包括一条长1.72米的“宋金项饰”,它由四股八条纯金线编织而成,带有葡萄纹饰的钩子,还有“八仙福寿提盒”,这个盒子的壁薄得几乎像蝉翼,只有不到一毫米的厚度。同时,还发现了著名的“德化白瓷”。这些文物得以保存并被打捞上来,真是令人震惊。专家鉴定后确认,这些瓷器的年代是南宋时期,来自景德镇、龙泉、德化等知名窑口。这批瓷器的集中出现,尤其是在沉船中,是中国考古史上的第一次,价值难以估量。根据国际拍卖市场的评估,这些文物的总价值可能达到3000亿美金。值得注意的是,船上还出土了大量铜钱和铁器,这些物品当时是禁止出口的。那么,为什么它们会出现在这艘商船上呢? “南海一号”沉船位于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沿线。这条航道连接了中国东南沿海与东南亚,甚至远至非洲的商贸网络。虽然历史文献中对于这条航线的记载不多,但沉船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帮助我们研究古代商路的状况。沉船和文物被誉为“水下文化遗产”,它们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作为极为重要的“水下文化遗产”,“南海一号”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还为研究南宋时期的经济和海上贸易提供了关键的证据。这艘约四十米长的商船本身就是南宋经济繁荣与海上商贸强大的象征。除了瓷器和金器之外,船上还发现了大量铜钱和铁器,这些物品并不是合法的出口商品,而是当时被禁运的物资。专家们推测,这些铜钱可能是宋代流通广泛且币值稳定的货币,而铁器则可能是准备用于东南亚地区兵器制造的原料。船上出土的丰富文物和铁器进一步证明了宋代海上贸易的繁荣和国际交流。 “南海一号”的发现并非一蹴而就,它的背后与英国“莱茵堡”号沉船的故事息息相关。早在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就曾向中国提出与其合作打捞沉船的请求。经过多次沟通与协商,最终中国获得了“南海一号”的考古打捞权。起初,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莱茵堡”号沉船的相关信息,认为其位置与“南海一号”相近。根据调查,沉船地点靠近中国南海,英方因此提出了合作打捞的计划。在一段时间的联合打捞过程中,现场指挥员尹干洪在海床探测时发现了一个与“莱茵堡”号不符的小凸起,随即派遣潜水员下潜调查。潜水员在渔网下发现了一根长木桅杆,随后打捞起了一大批瓷器,甚至还发现了长1.7米、重0.6千克的金链,这条金链就是后来被确认的“宋金项饰”,它也成为了“南海一号”考古工作的开端。由于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主权问题,中国最终拒绝了英方的合作请求。随着进一步的考古调查,中国的水下考古队逐步发展壮大,掌握了先进的潜水技术和文物保护方法,为后来的“南海一号”发掘与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87年到2007年,历时二十年,“南海一号”的发现、鉴定与打捞工作才逐渐完成。自2007年起,沉船的保护与发掘工作依然在持续,至今没有停止。三十年来,随着中国水下考古队伍的不断壮大,国内的考古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今,许多国宝级的文物已经在世界面前展示,展示着中国考古队员的辛勤与智慧。这段漫长的考古过程,不仅是对“南海一号”沉船的深入研究,也象征着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就。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陆地文化遗产,还有广袤的海洋国土。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历史遗物和文化财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些珍贵的水下遗产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