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位于今天甘肃省陇城镇,靠近龙山脚下。镇子的地形较为开阔,处在一条宽约2公里、长5公里的川道北端。西边的河谷中,龙山傲然屹立,山势高峻,谷深险要,清水河也在此阻碍交通。古时,从长安到天水,街亭是唯一较为平坦且重要的交通要道。 马谡曾驻守街亭的地方叫麦积崖,海拔超过200米,面积达到数千平方米,足以容纳上万兵员。这个地方的形状类似于昔日百姓家的麦草堆,因此得名。
街亭,这个地方对诸葛亮的北伐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是诸葛亮北伐梦想的起点,也是他梦想破灭的地方。在《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中,马谡因失守街亭被诸葛亮斩首,但这在历史上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马谡的死并非诸葛亮亲手所致,而是另一位名将的行为。 《三国志·诸葛亮传》和《资治通鉴》中确实记载了马谡因街亭之败被诸葛亮处死。然而,《三国志·马谡传》则写道:谡下狱物故,意思是他在被监禁后死于囚禁。《三国志·向朗传》也提到,马谡曾逃亡,而向朗知情不报,最终因此被免职并被召回成都。可以推测,马谡的死有多种说法,且似乎经历了逃亡、被捕、再到判死刑的过程。 至于马谡死于诸葛亮之手的情节,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马谡的死亡冤屈应当由王平承担。王平是当时街亭防守战中的副将,负责协助马谡指挥防守。 街亭之战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面对张郃的大军,马谡决定放弃城池,将部队转移到南山的麦积崖进行防守。王平多次劝他留在城池内死守,但马谡并未采纳。最终,张郃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导致街亭失守。幸运的是,王平在后方利用虚张声势阻止了张郃的进攻,迫使敌军不敢深入追击,从而避免了蜀军的全军覆没。 实际上,马谡决定放弃城池,选择依山死守并非完全错误。街亭地处魏国腹地,且只是一个规模较小、设施不牢固的小城,根本无法抵挡张郃5万大军的进攻。如果马谡固守城池,难以抵挡魏军的猛烈攻势,而且城被围困后,张郃可能会分兵包围,进一步威胁蜀军的后续行动,最终导致整个蜀军被困,局势更加不利。 如果马谡选择不依山守卫,而是直接在道路上扎营,形势则更为危险。没有天然的山势防守,蜀军的败北可能会来得更加迅速和惨烈。即便马谡选择在此地构筑防御工事,时间却十分紧迫,根本来不及做好充分的准备。马谡选择在麦积崖上扎营,是有一定战略意图的。他借助地形优势,切断了张郃前进的路径,威胁了敌军的侧翼。这样,张郃若想继续西进,必须先解决马谡这支阻挡在前方的军队。因此,张郃为了继续前进,不得不优先解决麦积崖上的蜀军。 但即使拥有有利的地理位置,马谡最后还是失败了。原因就在于水源被切断,这是导致蜀军失败的关键所在。《王平传》记载,马谡放弃水源选择登山防守,而《张郃传》则提到绝其汲道,意指张郃切断了水源。这里存在一定的矛盾,尤其是《王平传》中的描述——马谡作为诸葛亮的心腹,居然忽视了这一关键的水源问题,这显得相当不合理。 无论如何,蜀军的最终失败,归根结底是因为水源被切断。马谡虽然才智过人,深得诸葛亮信任,但在这个重要的防守点上,他的失误几乎是致命的。尽管他可能派人守护水源,但最终仍被张郃切断,水源无法保障。 而负责水源守卫的将领正是王平。从史书记载来看,马谡驻守的山上的水源很早就被切断了。这一行动似乎过于轻松,也可能与王平的疏忽有关。事实上,王平一直是个性格较为狭隘多疑的人。马谡作为年轻的将领突然成了王平的上司,很可能引发了两者之间的矛盾,王平可能因此不愿全力支持马谡。 关于马谡与王平之间的矛盾,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从王平的性格和行为来看,王平未能坚守水源是有可能的。甚至可以推测,王平可能对马谡有不满,最终影响了水源的防守。 最终,马谡因街亭失守而死,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王平未能有效守住水源。所以,从某种角度看,王平也可以被视为导致马谡死于非命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