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将对决中的人情世故
《三国演义》里常提到的一些名将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种排名是否有道理呢?从某个角度来看,的确有一定的逻辑在其中,否则这个排名也不会如此传承下来。然而,如果仅凭这个排名来判断名将之间的实力,可能就不完全准确。比如,吕布与张飞之间的对抗,结果充满了变数。
第一次,三英战吕布时,关羽和张飞联手依然未能打败吕布,场面一度胶着。可是到了第二次对决,张飞却能够与吕布打成平手。第三次,张飞更是成功威慑吕布,令吕布不敢亲自上阵,而是派出了高顺。这三次较量来看,吕布真如外界所说的那样强大无敌吗?显然,并非如此。
因此,曹操和刘备的“煮酒论英雄”一样,名将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力量上的对决,更是人情世故和智谋的较量。比如纪灵与关羽的那场对决,双方交战了二三十回合,始终未分胜负,最后是张飞一矛刺杀了纪灵。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关羽与纪灵单挑时,曹操正在玩弄“驱虎吞狼”的计谋,制造敌军的内部分裂局面,像今天的俄罗斯与乌克兰对峙,美国则坐收渔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关羽不可能轻松斩杀纪灵然后继续血战袁术的大军,刘备绝对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再来看赵云,虽然名将们都很忌惮赵云,但并非因为他比关羽和张飞更强,而是赵云从一开始就担任刘备的保镖。作为保镖,赵云的战斗风格是高效直接的,他不能容忍任何拖延,哪怕是稍微的“人情世故”,也无法影响他对刘备安全的捍卫。
而关羽与张飞就不一样了。每当他们单挑之前,往往总少不了一些废话。比如,关羽会高喊“汝比颜良、文丑若何”,而张飞则用“声波攻击”大声吼叫。这两位的行为实际上与他们的身份定位有关系。作为大将,他们不仅要有威严,还要维护一定的面子,既要有威风,也要有内涵。
如果你依然对这些感到疑惑,我们可以看看许褚的成名战——裸衣战马超。许褚之所以拼命战斗,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马超曾让曹操差点命丧黄泉,如果没有曹洪及时出现,曹操可能就死在马超的剑下。许褚当然不愿看到这样的一幕发生,这不仅仅是为了挽回面子,更是要恢复自己在曹操面前的威望。所以,许褚裸衣战马超,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弥补失去的“脸面”。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名将之间的对决,既展现了他们各自的实力差距,也离不开“人情世故”的影响。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许多单挑场面才显得如此复杂,耐人寻味。
二、刘备与诸葛亮的深思熟虑
当马超被曹操打败后,他投奔了张鲁。刘备入川之战开始时,刘璋请求张鲁支援,于是马超便被派了过来。得知马超侵犯葭萌关的消息后,刘备感到极为震惊。诸葛亮立即安慰刘备:“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从诸葛亮的话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张飞和赵云都能与马超对抗,但最终决策权依然在刘备手中。于是,刘备决定让张飞前去迎敌,因为张飞正好在身边,而赵云则尚未归营。
从表面上看,刘备的决定显得果断,但诸葛亮的态度值得深思。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同意,而是提出:“主公且勿言,容亮激之!”也就是说,他想先试探张飞的态度。接着,诸葛亮见到张飞后,提到关羽的厉害,并暗示只有请关羽才可能打败马超。这种话术实际上是激发张飞的斗志,最终促使张飞立下军令状。
通过这一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张飞迎战马超心存疑虑。通过激将法,他希望激发张飞的激情,这也反映出他内心认为赵云才是最佳选择。事实上,刘备心中也有类似的想法。张飞刚一出征,刘备便紧随其后,意图在马超锐气消退后再借机出击。正如原文所说,“看看午后,玄德望见马超阵上人马皆倦,遂选五百骑,跟着张飞,冲下关来。”因此,虽然刘备派张飞迎战马超,但他内心最希望的是赵云的加入。
三、事后才知刘备的高明
从目标导向的角度来看,刘备与马超的父亲马腾曾有交情,且他们都曾在“衣待诏”上签字。马超不仅是顶级名将,还是反曹势力的核心之一。所以,刘备的真正目标是收服马超,而非仅仅击败他。如果刘备选择赵云迎战马超,赵云的作战风格直接而果敢,通常是“死则死,不死则生”,这种风格显然与刘备的目标——“收服马超”——相悖。
另外,马超的高贵地位使得刘备更倾向于让张飞“出面”。作为三国顶级的名将之一,马超的归顺对刘备来说意义重大,让张飞迎战马超,实际上是让张飞在名将之间更加突出,从而为刘备增加更多筹码。
最后,刘备通过赵云的威慑力巧妙地让马超感到更加服从。马超归降后,刘备为他设宴,赵云在宴席上迅速斩杀刘晙和马汉,展示了自己的实力。这一举动让马超既感到敬畏,又意识到刘备的强大,最终决定向刘备表示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