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中原的抗日战争形势正在蓬勃展开。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多次向中央提出建议,甚至直接给项英发电报、写信,建议将新四军的军部迁往华中地区。他特别指出,可以选择到陈毅、粟裕等新四军的老将军所在的地方。刘少奇在信中多次劝说项英,他认为新四军如果继续留在皖南,发展空间将会非常有限,最多能发展到万把人的规模。
刘少奇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新四军在皖南会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新四军受制于国民党军的编制限制;其次,皖南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再者,一旦新四军行动频繁,就很容易激怒蒋介石。而如果将新四军军部迁到江北,不仅能发展到七八万人,甚至可以占据几千万人的根据地。那里既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有广泛的民众支持。刘少奇认为,这一地区急需老部队来充实力量,因此必须尽快行动。而长期滞留江南,将对新四军极为危险。 与此同时,毛泽东和张闻天也多次致电新四军军部,要求其转出国统区。鉴于这一背景,延安中央对项英的指示语气中带有商量性质。作为政治局成员,刘少奇则苦口婆心地劝说项英。然而,项英始终没有采纳这些建议。项英是中共的老一代高级领导干部,曾任苏区中央局书记和苏维埃中央副主席,也是公认的工人领袖,他的革命立场坚定、决心十足。那么,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项英偏偏不听毛泽东、党中央以及刘少奇的劝告呢?后来,刘少奇的儿子,刘源上将,揭示了其中的原因。刘源回忆道,项英曾到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前半段,正好赶上武汉失陷。叶挺因愤怒辞去职务,项英则急忙返回新四军,因此他主要听取了王明的意见。六中全会结束后,长江局被撤销,项英转任东南局书记,管辖的区域比之前少了大半。对于会后传达的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特别是批判王明及作出的重要决策,项英显得有些跟不上步伐。正如历史上所说,许多将军尽管屡战屡胜,但也常因一时失误而名声尽毁。 皖南事变的失败,最终证明了毛泽东、刘少奇等人的判断是正确的,也证明了刘少奇的策略更为精确。毛泽东具有远见卓识,刘少奇始终坚定地追随毛泽东。陈冠任著作并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和《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书,记录了像刘少奇这样一大批中共高级军政领导追随毛泽东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们与毛泽东之间鲜为人知的个人关系。这本书成为了党史类畅销书,深受读者喜爱,成为红色历史文学的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