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虽然有不小的功绩,但为什么他的历史评价却相对较低呢?
实际上,他的评价低得非常明显,甚至连赵构都比不上。 前些天,淮下书生提到乾隆对嘉庆的评价,讽刺嘉庆的庙号为高宗,真是父辞子笑的典型。评论区有朋友提到,李治作为高宗,虽然有许多成就,为什么他的评价也不高呢? 你得知道,虽然武则天的武周政权最终回归给李唐,但如果她当时没有将政权交回,继续维持武周,李治就成了亡国之君了。 有人会说,李显和李旦才是被武则天所操控的傀儡,这不算亡国之君。然而,正如宋徽宗身后还有宋钦宗,最终也没有避免亡国的命运。既然李治被认为是亡国之君,能有高评价吗? 李治之所以历史评价较低,原因并不完全在他早期的成就上。他在即位初期,确实勤政有为,开创了被称为永徽之治的盛世局面。物价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增长迅速。他积极发展科举,提拔寒门子弟,同时,通过废王立武打击了强大的关陇士族,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在军事上,他成功平定漠北,俘获东突厥车鼻可汗,击败西突厥,使唐朝的势力扩展到中亚内陆。唐朝还在他手中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尤其是白江口之战,更是让倭国在唐朝面前低下了头。唐朝的疆域在李治时期达到了巅峰,甚至超过了历代帝王的成就。 李治的初期表现,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绝对是出色的。 然而,他的历史评价低,主要与他的妻子——武则天的行为有关。单看他的私人生活,就足以让人怀疑他的历史地位。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今天,评价依然不会高。 比如他深爱着继母武则天,甚至让她涉足政权,抢走了原本应属于自己儿子的财产。更离谱的是,武则天曾试图将这些财产传给侄子,而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除此之外,武则天还与面首私通,并在李治曾经指挥过的地方反复练习,这一练习竟然长达两年多。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不仅现代人无法接受,放到古代社会也是极为不齿的。 在历史上,女主掌权的案例并不多,而武则天正是其中的一个极端例子。 最近我追了一部电视剧,叫《大宋宫词》,它主要讲述了宋真宗皇后刘娥临朝称制的故事。刘娥就是历史上那个狸猫换太子的人物。如果说她当时没有称帝的心思,那简直不可能。她穿上了帝王的服饰,使用了天圣和明道年号,甚至曾询问过武则天的称帝细节。她还以帝王的身份祭拜祖先,直到最终放弃了称帝的计划。这一过程得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最终刘娥克制了自己的野心,放弃了称帝。虽然她没有称帝,但她的自制力和理智,使得后世对她的评价较为正面,认为她有吕武之才却没有吕武之恶。 吕后和武则天被视为女主乱政的典型,后人常常以她们为警示。相较之下,李治虽然在初期成就显著,但由于武则天对政权的控制和李治本人的软弱,他也逐渐变成了亡国之君,历史评价自然不高。 尽管永徽之治是唐朝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李治后期的表现却大打折扣。到了后期,他失去了对朝政的掌控,忠良之臣如王珪、韩瑗都相继被贬,而无法直言进谏的大臣则继续在朝中占据重要位置。李治对外失去了控制,面对吐蕃的侵扰和朝鲜的失败,他逐渐丧失了统治力。加上内外灾难不断,民生困苦,李治后期的政绩急剧下滑。 李治晚年的种种表现,加上武则天的掌权,彻底将他的声誉拉低。史书中的评价几乎全是贬低,几乎将他描绘成了一个无能的亡国之君。例如,《旧唐书》评价他:既荡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赵师之诬说,元舅衔冤。这几乎是直指李治的昏庸,《新唐书》的评价更为严厉,称他是昏懦,而且与武则天一起被认为毒害了天下。甚至将他与周幽王、褒姒等历史上亡国之君进行对比,认为他愚昧、软弱,导致国家陷入灾难。 相比之下,赵构虽然在位期间有些无能,但至少他最终保住了大宋的半壁江山,评价也能有褒有贬。而李治的历史评价几乎全是贬低,最终被认定为亡国之君。 伟人曾评价李治: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直接指出李治的失败,并批评唐太宗立他为继承人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历史学者也普遍认为李治并非有真正的政治才能,他能够拓展疆域,完全是得益于贞观时期的余荫和当时的有利形势,而非个人能力。 总结来看,李治的历史评价从唐朝到近现代都一直较低,几乎没有得到过太高的评价。高宗这个庙号与其说是赵构赋予的,不如说李治和赵构一同加持了这个庙号。 因此,当嘉庆继位后,立即为乾隆追封高宗庙号,这背后暗藏着三年的政治斗争和对父亲的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