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42岁的杨昌济开始在湖南第一师范担任教师。那时,湖南一师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学府,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前来求学。许多从这里毕业的学生都取得了显赫的成就。但尽管如此,杨昌济一直未能找到他心目中的天才,直到毛泽东的到来。
记得在第一次给毛泽东所在班级授课时,杨昌济问学生们为什么要选择学师范。其他同学的回答各有不同,蔡和森表示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国家,而杨昌济认为他的回答非常有深度;萧子升则说自己想将来做一名老师,为了谋生。然而,当轮到毛泽东回答时,他显得有些犹豫,最后他说:我就想试试,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杨昌济一听,眼前一亮,马上追问:试试?你都试过什么?毛泽东回答:我曾报考过律师,考过医生,还去过一个肥皂学校。杨昌济感到好奇,继续追问:什么是肥皂学校?毛泽东解释道:我看到一个招生简章说,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不讲卫生,学习制造肥皂能利国利民,于是我觉得这有道理,就去尝试了。这番话引得班里同学哄堂大笑,但杨昌济却看到了毛泽东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心里对这个学生十分看好。 接着,杨昌济问毛泽东是否还做过其他尝试。毛泽东说:我还当过半年兵,但我觉得当兵不能改变国家什么,所以就来这里了。这时,杨昌济彻底被毛泽东的经历和想法吸引,认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人才。 杨昌济曾在海外留学,深知革命的道路充满艰难和探索,因此他在《达化斋日记》中真实记录了自己对毛泽东的看法。他写道:学生毛泽东,生长在湘潭与湘乡交界的地方,那儿山清水秀,风俗淳朴,毛泽东的容貌俊秀,难得一见。他曾务农两年,民国时期又曾当过兵半年,这段经历也很有趣。从这些记录中,杨昌济的赞赏之情可见一斑。 杨昌济是一个对救国真理充满追求的人。生于1871年的杨昌济,祖籍长沙,他的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父祖多为理学名儒,家中自小书香门第。杨昌济自幼聪颖,七岁时便显现出超常的才智。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国势危急,杨昌济深感国家命运与自己息息相关,便加入了由谭嗣同等人组织的男学会,并且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立下志向,要找到一条拯救国家的道路。 1903年,杨昌济赴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他努力读书,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1909年,他进入英国阿伯丁大学哲学系,主修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并于191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决定回国。然而,当他回到祖国时,清朝已经灭亡,民国成立。有人邀请他去湖南省政府工作,但他婉拒了,选择回到教育界,开始在湖南的师范学校担任教职。 杨昌济的目的是明确的,他希望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那些有潜力的青年,培养出更多的英才。特别是他在湖南任教的五年时间里,看到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等一批有志青年在自己的影响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毛泽东,他更加欣赏毛泽东的才华与理想。 在长沙求学期间,毛泽东展现了出色的能力。他与蔡和森等人组织了多次读书会,积极探讨救国的理念。这位来自农村的少年在学生中逐渐脱颖而出,杨昌济对他提出了不死,求己,猛进,坚忍的做人原则,这种原则也更加激发了毛泽东的潜力。 毛泽东对读书有着极高的热情,他不仅能够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还能深入思考和总结。杨昌济对毛泽东的这种独立思考能力非常看重,深知这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学生。 1918年,杨昌济应蔡元培邀请,来到了北京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并搬到了北京。正好在此时,毛泽东面临是否出国留学的抉择。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留学,但毛泽东并没有盲目跟随。他和杨昌济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杨昌济表示,虽然留学有益,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最终,毛泽东决定留在国内。很快,他也得到了杨昌济的推荐,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这一决定改变了毛泽东的一生。 尽管毛泽东并非北大学生,但他在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阅读了大量书籍。天生热爱读书的他,几乎废寝忘食,每天都在书海中徜徉,这也引起了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关注。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是海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他们与杨昌济有着共同的理想:改变国家。看到毛泽东如此勤奋好学,李大钊不仅让毛泽东去听胡适、邵飘萍等人的课程,还特别推荐他阅读马克思的著作,为毛泽东日后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奠定了基础。 正是在北京,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感情逐渐升温。杨开慧并不在意毛泽东的贫困,而是欣赏他的博学和革命精神。1919年,毛泽东的革命思想逐渐成熟,但杨昌济却突然病重。那年下半年,杨昌济在北京西山养病,他或许已经感到自己病情严重,因此在病榻上依然不忘叮嘱毛泽东,许多嘱托毛泽东铭刻心中。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因病去世,年仅49岁。杨昌济的遗体被送回长沙,并安葬在家乡板仓。临终前,他依然不忘国家大事,特意将杨开慧托付给毛泽东,并给好友章士钊写信,称毛泽东和蔡和森为当代英才,必须好好培养。他的这些话,成为毛泽东革命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毛泽东始终铭记杨昌济的恩情。从成为杨昌济的学生开始,毛泽东得到了很多帮助。他早期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这也为他获得陈独秀的重视提供了帮助。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回到长沙并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很快,杨开慧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农村自修大学,杨开慧不仅帮助他处理工作,还在革命活动中给予全力支持。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根据形势选择了前往井冈山,而由于敌人封锁,毛泽东与妻子失去了联系。杨开慧在没有得到丈夫消息的情况下,只得返回家乡继续从事地下工作。1930年,杨开慧不幸被敌人逮捕并被残忍杀害,年仅29岁。得知妻子遇害后,毛泽东悲痛欲绝,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毛泽东带领红军历尽艰辛,最终完成了长征,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斗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和政治领袖,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人物。 毛泽东的成功离不开他早期接受的启蒙教育,尤其是杨昌济的教诲。杨昌济不仅在思想上给予毛泽东极大的影响,还教导他如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思考问题。毛泽东总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取得胜利。杨昌济在生前的教诲,不仅塑造了毛泽东的革命思想,也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杨昌济去世后,他的思想和精神一直影响着毛泽东。杨昌济不仅是毛泽东的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