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之后不必焦虑,这七位名人都经历了“大器晚成”,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对几件事。 67岁成名的沈德潜 沈德潜是清朝一位令人敬佩的名人!在67岁之前,他的生活一度陷入低谷,过得相当郁郁不得志。然而,在67岁之后,他的人生仿佛开挂一样,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沈德潜出生于贫困家庭,从小日子过得清贫,但他从小就立志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22岁时,他考中了秀才,认为这是一个美好的起点。然而,接下来的生活并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顺利。沈德潜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但每次都失败。尽管如此,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始终坚持每三年参加一次科考,从22岁到67岁,这一路上他从未缺席。许多年轻人曾在背后取笑他,说他“考了一辈子都没考中进士”,但他依旧毫不在意。他的步伐虽然缓慢,却坚定而执着。 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沈德潜终于在67岁那年考中了进士。当他走出考场,找了个无人的地方,放声痛哭,那是他奋斗多年、终于圆梦的时刻。他的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最终迎来了属于他的辉煌时光。 乾隆皇帝特别青睐沈德潜,赐予他翰林院编修的职位,这是一个非常显赫的职位。沈德潜与乾隆有着共同的爱好——诗词,他们常常一起吟诗作对,乾隆曾称他为“知己”,并在大殿上公开表示,两人深厚的友谊源于诗歌。其他大臣们羡慕不已,却只能叹息自己无法与沈德潜相提并论。 67岁后,沈德潜的事业迎来了辉煌,他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77岁申请退休,直至97岁去世。他的成功源于他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梦想,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成功。沈德潜的故事,正是“伏久者,飞必高”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62岁成名的重耳 重耳在62岁时成为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的霸主。之前的19年,他过得异常艰难,经历了漫长的逃亡与流离失所,差点因饥饿死在异国他乡。 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晚年宠爱了一位年轻的妃子,这位妃子用各种手段,使得重耳被迫离开晋国。为了保命,重耳带着五个随从逃亡到狄国,在那里他过上了几年的平凡生活。但好景不长,由于局势的变化,他不得不再次流亡。 重耳先后流亡到卫国、齐国、曹国、楚国、秦国等多个国家。每到一个地方,他都面临着饥饿和困境,甚至在卫国时被冷漠驱逐。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与妻子告别,继续流亡。他曾在困境中对天怒吼:“我只想过平凡的生活,为什么命运如此残酷?”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跋涉,终于得到了秦国的帮助,返回晋国。 晋国发生了剧变,晋惠公去世,重耳终于在62岁时继承了晋国的君主之位。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他迅速崛起,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重耳的成功,源于他在面临各种艰难困境时,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他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却始终没有屈服,最终迎来了自己的好运。 65岁成名的齐白石 齐白石,这位著名的画家,2017年他的山水画在北京拍出了9.3亿元的天价。但他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小时候,齐白石的家境并不富裕,他曾做过木匠,55岁时,仍然住在破旧的寺庙里,靠着为生计发愁过日子。然而,仅仅几年后,他的画作却开始在全国闻名。 齐白石的童年在乡间度过,他放牛的同时,也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识字。14岁时,他开始做木匠,这份工作他并不喜欢,但家里的责任使得他不得不去做。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了一本破旧的画册,这本画册深深吸引了他。从那时起,齐白石白天做木匠,晚上自学绘画,整整坚持了11年。 25岁那年,齐白石遇到了一个贵人——胡沁园。胡沁园对齐白石的画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他系统学习绘画。齐白石跟随胡沁园学习,逐渐在绘画上崭露头角,并开始以画为生。然而,55岁时,为了躲避战乱,齐白石来到了北京,那个时候,他已年近花甲,仍住在破旧的寺庙里。 有一天,齐白石身无分文,想吃白菜,却用自己画的白菜与摊主交换,结果被拒绝。那时,齐白石感到人生困顿,但正是这一刻,陈师曾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陈师曾是当时画坛的权威人物,不仅给齐白石物质上的帮助,还积极推荐他的作品,使齐白石的艺术开始崭露头角。 齐白石在接受陈师曾的教诲后,进入了封闭的创作状态,专注于不断创新和磨砺技艺,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随着徐悲鸿的推荐,他的作品在艺术界引起了轰动。65岁时,齐白石终于声名大振,成为举世闻名的画家。 齐白石晚年的成功,得益于他在绘画领域的持续创新以及贵人的帮助。经历了种种困顿后,他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迎来了人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