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曾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和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从建国前的军职来看,他的资历完全符合大将的标准。1955年授衔时,许多人都认为萧克理应被授予大将军衔,毛主席对此也没有意见。然而,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刘少奇却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萧克不如徐海东。”这句话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萧克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秀才,虽然家境算不上富裕,但还能维持温饱。家中有六亩田地,本可安稳生活,可他的父亲并未专心务农,而是去县城里做小官,结果家中经济渐渐衰落。尽管如此,萧克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顺利读完初级师范。然而,家中的不幸接连而至。大哥因参加起义被捕入狱,政府军多次上门查抄,家产被掠夺一空,家庭陷入贫困。二哥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萧克自己也面临着不得不退学的困境。 1927年2月,萧克亲眼看到蒋介石背叛革命,他心中愤懑难平,毅然决定脱离蒋介石领导的北伐东路军,从浙江回到武昌,加入由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担任第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三连的中尉指导员。由于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不久便升任第四连代理连长。临行前,三连连长郑鸣英对他说:“如果你真想入党,今晚就宣誓吧。”于是,萧克在昏暗的灯光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努力革命,服从组织,参加阶级斗争,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不久后,萧克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4月,湘南起义部队在敌军的围攻下撤向井冈山,萧克带领独立营翻越艰险的骑田岭山峰,向东转移。最终,他和毛主席成功会面。那时,毛主席原本是要接应朱德、陈毅的部队,却意外接到了萧克带领的独立营。毛主席笑着与他握手,风趣地说:“好啊,没接到朱德,倒接到个萧克。”
在井冈山时期,萧克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被任命为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1935年,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萧克担任红六军团团长。部队翻越三座大雪山,终于在1936年6月与红四方面军三十二军会合。1937年7月,红二、六军团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央决定成立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年仅29岁的萧克出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为副政委。此时的萧克,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方面军高级领导人。 担任副总指挥后,萧克开始在红军三大主力中担任重要职位,逐渐成为少数历经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仍然是八路军高级将领中最年轻的。1937年8月,萧克与贺龙率120师奔赴山西前线,积极投入抗日斗争。1938年,在收复晋西北七个县城后,部队进入短暂休整。萧克趁机重新拿起笔,开始创作小说。夜晚,他常在油灯下伏案写作,常常写到深夜。政委关向应笑着调侃说:“老萧啊,要不是打仗,你肯定成个文艺家了。” 战争时期虽然事务繁多,但萧克仍坚持写作。特别是在平西抗日根据地时,他率领冀热察挺进军,不仅要组织部队、抵抗‘扫荡’,还要处理政权建设的复杂事务。即便如此,他仍在夜晚抽空写作,那是他精神上的放松,也是另一种战斗。 解放战争期间,萧克先后担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等重要职务,亲自指挥并参加了张家口、保南、石家庄、衡宝等多场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总参军训部长。到1955年授衔时,凭借丰富的军事经历和显著的贡献,萧克理应获得大将军衔。毛主席也对此没有异议。但在中央政治局讨论时,刘少奇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萧克虽有功劳,但不如徐海东的资历深厚、党性更强。最终,刘少奇建议授予徐海东大将军衔,而萧克被定为上将。这一结果让许多人替萧克感到不平,认为他功勋卓著,却因个别意见而错失大将称号。然而,萧克对此却态度平和,他淡然地说:“那么多战友已经牺牲,我本该早已在战场上倒下,评什么军衔都无所谓。”这句话既体现了他的胸襟,也表现出他对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与无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