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庞统齐名 许多人一提到与庞统齐名,首先会想到诸葛亮。因为他们被誉为卧龙和凤雏,其中一人足以安定天下。但本文要说的这位与庞统齐名的蜀国大臣,却不是诸葛亮,而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谋士廖立。
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廖立,更不用说他和庞统有何关联。然而,在蜀国丞相诸葛亮眼中,廖立的才华足以与庞统比肩。 廖立,字公渊,出生在武陵,具体生卒年不详。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谋臣。刘备曾担任荆州牧时,招募廖立为州从事。当时的廖立还不到三十岁,就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当时,刘备带着庞统等人入蜀,诸葛亮则留守荆州。孙权派遣使者访问荆州,诸葛亮回答孙权使者的询问时,说:庞统、廖立,楚地的良才,未来必能辅佐大业。可以看出,在诸葛亮心中,廖立的才华与庞统不相上下。 2,弃城而逃 建安二十年,刘备已经取得了益州。孙权以此为理由向刘备索要荆州,但刘备不愿将荆州轻易交出。他回应孙权:待我夺得凉州后,再归还荆州。孙权听后愤怒,于是派吕蒙攻取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当时长沙、桂阳两个郡纷纷投降,只有零陵的郝普坚守城池不降。 廖立当时负责镇守长沙,他选择了弃城而逃,直接返回刘备身边。刘备一向对廖立赏识有加,因此没有责怪他,反而任命他为巴郡太守。 刘备随后带领五万大军出征公安,命令关羽进攻益阳,誓言要夺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与此同时,曹操也进入汉中。刘备意识到自己不能再与孙权开战,于是决定与孙权议和,分割荆州的领土,最终引军返回江州。然而,廖立在刘备去世后,竟然公开指责刘备大局不周,这又是为何呢? 3,出言不当被贬,郁郁而终 廖立一直认为自己的才能和名气仅次于诸葛亮,但在蜀国的职位却并不高,因此他常常心生不满。在刘备去世后,廖立公开批评刘备、关羽、向朗、文恭、郭攸之等蜀中重要人物。 《三国志》记载,有一次蒋琬等人拜访廖立,廖立直言不讳地说:当初刘备不先攻取汉中,却去与孙权争夺南方三郡,结果让孙权得手,白白消耗了士兵,还让夏侯渊、张郃深入巴地,险些丢掉了整个州。 廖立批评刘备之后,还指责关羽,说他只知勇猛作战,却不懂得带兵之道,导致死后连尸骨都没能找回,错失了一方土地。因此,廖立认为关羽丧失了士兵、土地等资源。除了刘备和关羽,廖立还批评了蜀国的官员,如向朗、文恭等人,他认为他们平庸无能。这些批评引发了蜀中官员的不满,蒋琬等人将廖立的言辞报告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听后大为愤慨,认为廖立自大、贬低他人。于是,刘禅下令将廖立贬为平民,并流放到汶山郡。 廖立带着全家在汶山郡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常常为自己身陷困境而感到悲伤。他叹息道:我恐怕就要死在这蛮荒之地了。后来,姜维率军经过此地,曾去看望廖立,称他依旧不失当年的意气。最终,廖立死于汶山郡,妻儿则返回了蜀地。 4,结语 分析廖立的批评,其实并非没有道理。常言道,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汉中地区对于刘备来说至关重要,法正等重要谋士都深知这一点。刘备得益州后,与曹操争夺汉中时确实面临不少困难。 然而,刘备夺取益州与曹操进攻汉中的时间间隔仅为九个月。刘备一方面需要安抚刚刚得到的益州,另一方面又要应对孙权不断的威胁,导致其大军疲于奔命,未能成功收回失地。曹操进攻汉中是在215年,而刘备直到217年才在法正的建议下开始进攻汉中,并在219年才最终攻克。 廖立的批评似乎过于片面,忽视了刘备当时面临的复杂局势。更何况,张鲁在当时直言宁为曹公阶下囚,不为刘备座上宾,显然刘备的形象并未得到张鲁的认可,曹操之所以能够顺利攻占汉中,也与张鲁的投降有一定关系。如果刘备早早进攻汉中,张鲁可能不会轻易投降。 因此,廖立的批评也许有些脱离实际,似乎更有意图引起朝廷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