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几篇关于台湾问题的文章,明确提出祖国统一的大方向。这些文章释放了重要的政治信号,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加紧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11月4日,《人民日报》发布的文章指出,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归还给中国,是两岸同胞为国家生存、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胜利成果,彰显了一个坚强统一国家的深远意义。台湾回归是中国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法理依据的重要一环。
在此之前,10月26日至28日,新华社连续发布了三篇署名“钟台文”的重要文章,分别是《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性质》《两岸关系发展和统一利好》《祖国必然统一势不可挡》。这三篇文章通过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分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逻辑链: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两岸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大势,任何外部干涉和“台独”分裂行为都会失败。
这几篇文章的发布,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和立场更加坚定,也为未来的统一行动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文章署名“钟台文”可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钟”是警钟的“钟”,“台”是台湾的“台”,这似乎是在向台湾的“台独”势力敲响警钟,警示他们不要妄想分裂国家。文章中直白的言辞,也无疑是对外界传递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然成熟的信号。
其次,官媒的文章可以被视为一次系统性的战略展示,意在清晰表明大陆对台湾的统一战略正在发生重大升级。通过引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文章将“一个中国”原则从单纯的政治立场提升为国际法事实,从根本上削弱了“台独”势力的合法性,为中国捍卫统一的立场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法理支撑。
与此同时,在中国官方明确表态推动统一的同时,美国却采取了相反的行动。他们一方面大力鼓吹台湾当局增加防务预算,加强所谓“防卫能力”,一方面却在“扣押”台湾采购的战机和导弹,延迟交货。特别是岛内备受关注的66架F-16V战斗机军购案,原计划2026年全数交付,但至今台军一架都未收到。而早在2017年就同意出售的AGM-154C导弹,原定于2025至2026年交付,但交付时间被推迟到2027至2028年。岛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只关心台湾当局下订单,并不在意交货时间,主要是想先拿到台湾的钱。
对于美国“扣押”台军战机、导弹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这是美国的一种“风险管控”。自赖清德上台以来,他的军事冒险倾向明显。如果美国此时交付先进武器,一旦台海局势失控,且台当局无法管控局势,美国的投资就会面临巨大风险。当前,美国更希望将台湾地区当作“提款机”,并通过台湾牵制中国,因此它不希望看到台海局势突变。扣押军火交付,就是在进行风险控制,并警告台当局不要越过“红线”。
其次,这是美国对台政策的“战略试探”。美国通过延迟交付武器,观察大陆方面的反应,同时也在测试台当局的底线,看看台湾方面的忍耐度有多高,进而调整美国的对台政策。第三,可能也与美国军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关。除了对台军售的装备外,这些企业还需要生产其他客户的订单,因此在交货上出现延迟。第四,随着中国加大对参与对台军售的美国企业的反制措施,美国在向台湾交付武器时遭遇了更多的困难。
总的来说,美国在对台军售上的拖延,表面看似是为了提高台湾的“防卫能力”,实际上却透露出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复杂考虑——既要保持对台湾的军事支持,又要防止台海局势恶化,以免损害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