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一提到朱元璋,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他那令人称奇的屌丝逆袭故事。今天我们不谈他如何从贫苦小子变成帝王的历史,也不涉及他治国理政的复杂问题,而是聊一聊一个有趣的话题——朱元璋究竟长得如何?他的相貌真的是那种让人一看就不敢接近的鞋拔子脸吗?还是说他其实并不丑,反而有着帝王的威严与魅力,外表严厉中也透出几分可爱呢?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教材中,官方认可的朱元璋形象呈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外貌,而清朝宫廷所保存的朱元璋画像则展示了另一种面貌。总体来说,朱元璋的形象可以分为正像和异像两类。看看下面的两张图,大家一目了然。
除了这两幅画作,清宫还有其他朱元璋的画像流传下来,或者在民间也有一些类似的图像。这些画像所呈现出来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效果更为明显。 虽然古代社会不像今天这样过度关注外貌,但如果是普通百姓的长相像这种样子,肯定会遭到不少嘲笑。但如果是在朱元璋统治下,敢于如此嘲笑明太祖的,恐怕会被关进东厂,甚至落个死罪。那么,大家更倾向于认为朱元璋的正像是可信的,还是异像更符合真实呢?其实,辨别这些画像的真假,主要是依靠史书的记载以及宫廷画家的作品。 一、异像为真 民国时期的收藏家赵汝珍在他的著作《古董辩疑》中专门讨论了明太祖御容之伪。他发现,在明孝陵的享堂里,竟然供奉着正像和异像两幅朱元璋的画像。赵汝珍否定了朱元璋有两种不同的画像,他认为:作为普通人,朱元璋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其中必然有一幅是假。赵汝珍通过常理推断,认为异像才可能是真。他指出,流传下来的异像带有朱和猪的音似,这种形象带有明显的侮辱意味。在封建专制社会,没人敢如此亵渎和侮辱皇帝;而且,朱元璋的后代都供奉这种画像,所以他认为异像一定是朱元璋的真实面貌。 另外,《明太祖实录》中描述陶安等人初见朱元璋时,都对他的相貌感到惊讶;《明史》里还曾提到他姿貌雄杰,奇骨贯顶,这些都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相貌确实与常人不同。二、正像为真 不过,也有另一种看法。在朱元璋家族统治期间,一位名叫张瀚的学者曾经担任隆庆时期的朝廷官员,他也有机会亲眼见到朱元璋的画像。张瀚在他的著作《松窗梦语》中记录了他在武英殿看到的朱元璋和明成祖的画像。他描述朱元璋的相貌: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这与民间传说中的鞋拔子脸差距甚大。张瀚认为,在明朝宫廷中流传下来的朱元璋画像才是正像,而非那些民间的异像。 明代的徐渭也见过朱元璋的画像,他形容朱元璋的相貌眉如采,目如河。此外,清代学者李洵也分析过明朝历代帝王的画像,并从生理学角度确认了正像才是真实的。 对比正像和异像,我们还可以发现两者在服饰和皇冠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根据明代服饰的记载以及后世出土的文物,正像中的朱元璋所佩戴的皇冠和服饰才符合明代的礼制要求。 总结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每一幅朱元璋的画像都与他的身世、血统以及政治目的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无法断定哪一幅画像才是最真实的,但通过分析这些画像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所承载的意义。 两种画像并行的原因 1. **政治目的** 古代往往会对开国皇帝进行神话处理,尤其是通过独特的相貌来突出他们的非凡成就。例如,李世民小时候就被称为龙凤之姿,预示着他未来必定成为大人物。因此,后代的继承者也常常以相貌、身姿和经历来强调他们的正统地位。 李烈初在《朱元璋画像之谜》中提出,朱元璋那种与众不同的长相,其实是他自己刻意塑造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政治宣传。那种鞋拔子脸在当时并不被认为是侮辱的象征,反而是象征着龙的气派。 学者胡丹则提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明成祖朱棣可能是通过异像的构建来塑造朱元璋的形象。这些异形的象征,如雀斑、奇骨等,实际上增加了朱元璋的神秘感。 2. **刻意丑化** 正像中的服饰和冠帽符合明代礼制,而异像中的不合时宜的穿着和奇异的相貌,显然并不符合历史和事实。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像是民间的想象,而非官方的真实记录。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不少苛刻的法令,并设立了东厂等机构来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甚至还处决了一些功臣。这些严苛措施,使得他在一些人眼中形成了负面的形象。 有专家指出,朱元璋在位期间,至少得罪了四类人:贪官、功臣、文人和富人。而在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这些人往往控制着历史的记载权,因此朱元璋的形象在史书和民间故事中逐渐被负面化和丑化。 3. **文化现象** 朱元璋的经历非常坎坷且富有戏剧性。早年,他曾在地主家放牛、种田,甚至在亲人去世后出家当和尚。与其他开国帝王不同,朱元璋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挑战与艰辛。当他成功跨越从乞丐到皇帝的巨大身份转变时,世人对他的崇拜和神秘感便自然产生了。因此,民间百姓通过两种不同的画像,表达了朱元璋从贫困到帝王的巨大转变。正像反映了他成为皇帝后的形象,而异像则象征着他过去艰难的生活。 在民间流传的野史中,朱元璋常常被描绘成麻子脸、鞋拔子脸的形象,而官方的文献则呈现出圆脸祥和的形象。在古代专制社会,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皇帝,且由于传统的封建思想,百姓对皇帝的形象常常夸大或神话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朱元璋在民间的形象与官方记载会如此不同。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网络上的美图软件可以让人呈现出与现实相差甚远的完美形象。而在古代,能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其形象或是符合历史背景,或是有美丑并存的特点。由于皇权制度的神秘性及权威性,皇帝的形象常常与政治目的紧密相关,或者宣扬其正统地位,或者受到历史书写者主观态度的影响。因此,后人很难判定这些人物的真实面貌,但我们能做的,是不分美丑,公正地评判他们的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