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是世袭四品将军,天资聪颖,刻苦钻研兵书,成为了军事奇才。 戚继光出生于嘉靖七年(1528年),字元敬,山东登州人。他的祖辈曾是朱元璋的亲兵,家族因此被授予世袭四品将军的职务。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虽然官至神机营副将,能力一般,但为人清廉勤勉,严禁受贿,也不贪污军饷,家境一直较为普通。他常教导戚继光,做官应清正廉洁,为国家做出贡献。 身为武将世家出身,戚继光从小便努力学习,不仅学习文书,还特别重视兵法。从十岁起,戚继光便继承了家族的将军职位,然而家境贫困,买不起马车又不好意思徒步出门,常常待在家里。直到十八岁那年,戚继光正式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负责管理登州的数千兵马。然而,面对冷清的军营,戚继光一时也不知从何入手,心生困惑。 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年仅二十二岁的戚继光考中武举人。次年,嘉靖二十九年,他进京参加会试,恰逢蒙古的俺答部落入侵北京。那些参加武举的士兵纷纷披挂上阵,与蒙古骑兵展开激烈战斗。戚继光勇敢作战,表现出色,并向朝廷上呈了自己的军事论文《备俺答策》,因此声名大噪。之后,他被派驻蓟门,负责军事事务,并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时间。戚继光继续深耕兵法,尤其是《孙子兵法》,他边学边总结,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 到了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任到浙江,负责抵抗倭寇的战斗,担任都司佥书。戚继光不仅勤奋备战,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军事建议,受到总督胡宗宪的高度赞赏,因此被任命为宁绍台参将,主管宁波、绍兴、台州三地的军事事务。 戚继光刚上任不久,便遭遇了一次倭寇的进犯。当时,约有一千多名倭寇攻入龙山,戚继光带领一万多名士兵迎战。然而,当双方交战时,明军竟然一触即溃,仓皇逃跑。戚继光因此成了北杆司令,差点丧命于倭寇之手。他万分震惊,没想到明军的战斗力竟如此薄弱。这一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如果要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就必须重建一支新的、强大的军队。
戚继光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要改革的决心。他开始进行持续数年的军训,不断与倭寇交锋,最终击败了敌人,成功训练出了一支全新的戚家军。这支军队选拔严格,士兵勇猛,作战能力强,令倭寇闻风丧胆。 戚继光的父亲教导他做人要公正廉洁,这些教诲深深影响了他。然而,从他十八岁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他发现即使自己刚正不阿、廉洁自守,这些美德并不足以实现理想。直到他来到浙江,在胡宗宪的支持下,戚继光的理想才得以实现,并最终走上了军事上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