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西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抵达了神佛圣洁的西天,但现实并非如他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刻画的故事其实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象。唐僧这一角色是根据唐玄奘的真实事迹创作的。唐玄奘是大唐的一位和尚,他凭借坚定的信念,一路西行取回佛经。然而,回到大唐后,玄奘依旧需要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那么他究竟是在风光中安享晚年,还是被现实所困呢? 在《西游记》中,佛祖曾训诫: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既然我们知道唐僧的原型是唐玄奘,那么这位历史人物,在取经归来后又会如何自处呢?他是否还能保持昔日的年轻与理想?
贞观十九年,长安街头为唐玄奘的归来而热闹非凡,房玄龄等贤相亲自接待,玄奘成了大唐的骄傲。这样的盛况让人不禁称他为偶像。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盛大场面甚至引发了京城治安的担忧,警方被派出维护秩序。然而,玄奘自己却可能感到困惑和恐惧。事实上,西行取经本身违背了当时的唐律,而且唐朝初年崇尚道家学说。因此,在踏入大唐的那一刻,玄奘就已经为可能遭受治罪而担忧。 然而,玄奘的忧虑显然是多余的。或许,正是由于他所掌握的西域知识引起了李世民的兴趣。李世民急召玄奘到洛阳,短短二十天内,玄奘频繁进出皇宫,成为了朝廷中的风头人物。此时,李世民对佛教的兴趣应该并不大,更多的是对西域各国的实际情况感兴趣,高昌、焉耆、龟兹等地的经历正是玄奘所熟知的。这也是玄奘一开始受到李世民宠爱的重要原因。 虽然玄奘归隐少林,致力于翻译佛经是他的初衷,但李世民并不支持他完全远离朝廷的安排。在屡次请求之后,玄奘才得以在长安的弘福寺开始译经工作,并享受了诸多官方便利。虽然玄奘在待遇上得到了不错的照顾,但实际上,这背后也有着某种交易的成分。《大唐西域记》便是玄奘翻译的第一部作品,而老子《道德经》的梵文翻译,则是由王玄策带到天竺等国传播。 另一方面,晚年的李世民因对生老病死的恐惧,逐渐改变了对佛教的态度。他与李世民身边的大臣们,诸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建立了较好的关系。然而,这样的变动也为日后的高宗李治时期埋下了隐患。在永徽六年(655年),尚药奉御吕才公开质疑玄奘,甚至编撰了小册子与他对质。值得注意的是,在太宗时期,玄奘的地位极高,许多朝廷大臣与他交情深厚,连五品以下的小官也敢公开挑战他,实在是出乎意料。 此后,玄奘被李治召进东都洛阳囚禁,表面上看似关爱备至,时刻挂念,但实际上,玄奘的处境已开始变得尴尬。他成为了朝廷内部斗争的牺牲品,在武后和辅政大臣的冲突中,玄奘无辜地成为了旧派的一员,被孤立无援。最终,他再次向朝廷请辞,准备回到玉华寺。 尽管唐初时代以道家为主导,但即便是高僧的圆寂也能得到隆重待遇。而玄奘作为一位更为显赫的佛学大师,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在高宗李治的冷遇下,玄奘的葬礼无人出席,塔铭碑文简略,丧葬过程也显得非常简陋,甚至之后还经历了二次迁葬。 晚年的玄奘,实际上已成为了囚徒。他从天竺带回的佛经翻译,成了他最后的寄托,而其他的理想和希望,早已被现实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