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位被称为“小太宗”的唐宪宗,他任用了许多有才干的名臣,比如武元衡、裴度、李绛、杜黄裳等人,致力于国家的振兴和治理。他带领朝廷奋发图强、努力恢复国家的强盛,再加上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主动归顺,为唐朝带来了难得的好运。通过武力,唐宪宗平定了西川的刘辟、淮西的吴元济、淄青的李师道叛乱,征服了幽州的刘总和承德的王承宗,实现了唐朝的再次统一。如果唐宪宗能够多活十年,或许他会像汉宣帝一样带领唐朝走向中兴。但遗憾的是,唐宪宗功成名就之后,陷入了追求长生不老的怪圈,最终服用丹药导致英年早逝。而继位的唐穆宗则沉迷于游玩享乐,任命的宰相萧俛、段文昌既缺乏治国之能,也没有战略眼光。不到两年时间,他们就通过一系列的错误决策,毁掉了唐宪宗辛辛苦苦十几年的治国努力,朝廷彻底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三大“骚操作”。
首先,在没有完全掌控藩镇的情况下,唐穆宗的朝廷机械地模仿周武王的做法,要求藩镇每年削减8%的兵力。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归隐华山、放牛桃林,用这种方式向百姓传达天下太平的信号,稳定民心。萧俛和段文昌都是翰林出身,深受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崇尚尧舜禹、周朝的礼法,认为这些才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唐宪宗平定了藩镇后,他们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可以模仿周武王的“偃武修文”,逐步削减兵力,让国家得到休养生息。因此,他们向唐穆宗上奏,建议向各藩镇发出密诏,要求藩镇每年从100名士兵中淘汰8人,实际上就是要削减藩镇兵力的8%。唐穆宗刚刚登基,对这些建议并未加以深思,便同意了他们的奏章。然而,这一做法却是机械地模仿周武王的失败策略。周武王退隐后,背后仍有强大的周朝军队支持,而唐朝虽然暂时平定了藩镇,但各地节度使的权力仍然强大,强行削减兵力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削减兵力不仅让藩镇士兵感到被抛弃、失去了依靠,也让很多退伍军人转为盗匪,给了叛乱势力更大的支持。最终,忠于朝廷的藩镇也因兵力不足而无法镇压叛乱,唐朝的统一成果迅速瓦解。 第二个错误决策是河朔藩镇无原则的换防,导致忠于朝廷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惨死承德,朝廷失去了对魏博和承德藩镇的控制。公元820年,承德节度使王承宗去世,承德的将领推选了王承宗的弟弟王承元继位。王承元非常忠诚,他认为藩镇的节度使应由朝廷任命,而不是由地方将领自主决定继任者。得知王承宗去世后,萧俛和段文昌以为这是一个改变承德家族世袭的好机会,于是提出让忠于朝廷的田弘正担任承德节度使,李朔担任魏博节度使,王承元则调任义成节度使。这个调整看似合理,能够增强朝廷对河朔地区的掌控,也能打破藩镇自选节度使的惯例。但实际上,河朔地区的节度使已经不能完全控制藩镇,更多的是依赖于牙兵集团的支持。牙兵集团是一支由安史之乱后招安的田承嗣所建立的精锐部队,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非常优厚,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如果节度使不照顾牙兵集团的利益,就会被推翻。因此,朝廷的这一调整激怒了牙兵集团,使得田弘正的家族遭到了杀害,魏博节度使失去了控制权。 最后,唐穆宗拒绝了幽州节度使刘总的分化建议,任命不懂幽州风俗的张弘靖为节度使,最终导致幽州的叛乱。幽州地处北方,靠近游牧民族,民风彪悍,是唐朝最强大的藩镇之一。刘总曾经通过杀害父亲和哥哥登上幽州节度使的位置,因此内心充满不安,打算辞去节度使职位,出家为僧。在他出家之前,刘总向朝廷建议将幽州一分为三,提拔一些将领作为京官,以此来削弱幽州的地方势力。如果朝廷采纳这一建议,幽州将失去与朝廷对抗的能力。但唐穆宗没有采纳刘总的建议,只是任命了张弘靖为节度使。张弘靖性格高傲,完全不符合幽州将士“同甘共苦”的风俗,导致了将士们的不满。当幽州一名小将与张弘靖发生冲突时,整个幽州的将士联合起来推举朱克融为节度使,反叛朝廷。唐朝失去了对幽州的控制,局势进一步恶化。 这些决策加速了唐朝的衰落,而唐穆宗和他的宰相们的错误决策,使得唐朝错失了恢复统一和稳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