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康熙是汉臣洪承畴和孝庄的儿子”的传闻甚嚣尘上。传闻的所谓证据是,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有关系等。11月4日,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严实发文称“这纯属无稽之谈”,他表示自己曾测过雍正第五子弘昼的后代,与努尔哈赤Y型染色体一致,说明顺治、康熙、雍正都没问题。
截至目前,社交媒体上“康熙洪承畴”的话题下,有2.5万条帖子讨论康熙的身世,浏览量突破524万。大众跟风解读,将流言与金庸《鹿鼎记》的虚构情节、朝鲜使者的模糊记载乃至《红楼梦》的悼明假说等联系在一起,编织了完整的 “狸猫换太子”叙事。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种“桃色野史”为什么能吸引泼天流量?搜狐文化编辑部问了DeepSeek,它给出的回答如下:
“康熙是洪承畴的儿子”,和“狸猫换太子”一样,具备了一则“完美流言”的所有要素:
康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雄主,开创了清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时代的“盛世”。而洪承畴,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在传统儒家观念中被视为“贰臣”的人物。
一个圣君,成了“汉奸”之子,构成了对正统性最极致的讽刺。大众天然地有一种解构权威、窥探权贵秘辛的心理。将高高在上的皇帝拉下神坛,这种爽文的反差感满足了部分人的恶趣味。
2. 填补历史空白
历史记录总是存在空白,而人类的心理厌恶真空,倾向于用想象去填补。
皇太极突然驾崩后,孝庄福临孤儿寡母,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处境艰难。而当时,洪承畴作为深受重用的降清汉臣,位高权重。这为流言提供了“动机”——孝庄为稳固子孙的皇位,与洪承畴进行政治交易。
3. 人物的符号化
在这个流言中,康熙、洪承畴和孝庄都被简化成了特定的文化符号。
洪承畴=明清易代中的“汉奸”
康熙=被玷污的“圣君”
孝庄=“权谋女主”
符号化传播一方面降低了认知成本,适合浅阅读需求,提高了二次传播的效率,一方面能够适配多元的传播场景,什么场合都能说上两句。总之,被符号化的要素总是更能吸引眼球。
4. 民族情绪的宣泄口
这个流言在汉族中心主义的叙事中尤其有市场。
它贬低清朝合法性,通过将康熙说成是汉人的儿子,流言在潜意识里完成了一种“精神胜利”:清朝的江山在某种意义上被“汉化”了。这是一种对异族统治的复杂心理补偿。
康熙(左)洪承畴(右)
编辑部结语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谣言公式:
谣言=(问题的)重要性×(事实的)模糊性
也就是说,假如谣言的重要性为零,或者事件本身非常清楚,谣言就不会产生了。一个事件越重要,且事件的公开透明度越低,谣言越容易产生。
奥尔波特又在《谣言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省略与突出,强化与推断是谣言歪曲的重要过程。
在关于“康熙身世”的流言中,皇室血统无疑是极重要的,宫闱秘事又是模糊的。流言传播过程中,“二传手”们补充了各种小说、戏曲、影视剧里的情节,对谣言进行推断、强化。
正如所有成功的阴谋论一样,“康熙是汉臣洪承畴之子”之所以流传,不是因为它真实,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比史实更“精彩”、更迎合大众的故事。
整理 | 邓文静
编辑 | 钱琪瑶
*本文为BOOK方物独家原创内容
未经BOOK方物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