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的死亡对曹操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这一事件也成为了汉中之战的转折点。假如他没有死,刘备很难占据汉中盆地,历史的进程可能会大不相同,蜀国政权的三足鼎立局面也不会形成。因此,夏侯渊的死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震动。
夏侯渊不仅是曹操的妹夫,还是曹操政权中为数不多的核心将领。虽然曹操对于用人有一定的疑虑,但他总是最信任自己的亲人,例如曹洪、曹仁、夏侯惇和夏侯渊等。可以说,所谓的“五子良将”,其实也只是曹家人的心腹。由此来看,夏侯渊的死亡相当于斩断了曹操政权的左右臂膀,对其影响可想而知。
在赤壁之战之后,夏侯渊开始独当一面,先后在河南南阳、湖北大别山、淮南、山西以及甘肃等地参加战斗。作为曹魏政权的将领,他屠城的次数也是最多的,史书中有许多记载提到他让西北的羌胡人闻风丧胆。因此,曹操将他派往西北平定动乱,最后在公元215年3月,夏侯渊成功消灭了张鲁的势力,并被安排镇守汉中盆地。
到了公元216年,曹操决定对长江下游的孙权发动攻击,意图报赤壁之战的一箭之仇。然而,孙权显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对手,甚至让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就在曹操为征讨孙权而烦恼时,刘备却发动了对汉中的进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汉中之战。
公元217年,刘备带领谋士黄权、法正以及武将黄忠、赵云、陈式等人进攻汉中,遭遇了刚刚平定西北的夏侯渊。夏侯渊当时的兵力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虽然资料无法确认,但考虑到东汉末年人口大幅减少,再加上曹操需要分兵多线作战,夏侯渊所能调配的兵力肯定有限。然而,鉴于汉中地形的复杂与险要,夏侯渊只要坚守住汉中西大门——阳平关,就能轻松挡住刘备的大军。
这一点,刘备的智囊法正心知肚明。法正了解阳平关的战略重要性,因此,刘备在此地与夏侯渊对峙了半年之久,双方死伤惨重。蜀地的官兵开始对刘备的耐性产生了不满。最终,在219年,法正提出了一个冒险的计划:绕过险峻的阳平关,翻越米仓山的余脉,直接进入汉中盆地,并占领定军山,依靠征收粮草与持久战来耗尽敌军。
为了确保物资供应,刘备的大军仍然依赖通过金牛道从成都运来的粮草。于是,刘备留下了大将高翔在阳平关吸引夏侯渊的注意。而这一战略风险极大,一旦夏侯渊打败高翔并切断了蜀军的粮道,即便刘备攻下汉中,后果也将无法承受。
幸运的是,夏侯渊本性粗犷,擅长进攻,而不是智谋。得知刘备已突破阳平关进入汉中后,他立即集结兵力,开向定军山。然而,定军山虽然不高,却非常难以强攻。夏侯渊的进攻被拖延,两军再次陷入僵持状态。
最终,法正的奇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夏侯渊被蜀将黄忠斩杀在定军山下。这一战成为刘备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尽管他并未完全消灭曹军在汉中的残余势力,张颌为首的曹军还在阳平关坚守,但这场战斗让刘备获得了占领汉中大片土地的机会,并且为他与曹操的汉中之争奠定了基础。此战不仅让曹操发出了“鸡肋”的感叹,也为蜀国的三分天下局面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