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萧何制定的规矩完美到一丝不变,我们还是回到司马迁的《史记》,用曹参自己的话来理解吧。 曹参担任宰相的时候,是汉惠帝在位。众所周知,汉惠帝的执政能力相当有限,可以说,他几乎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如果皇帝无力掌管政事,那只能依靠宰相来支撑朝政。
汉惠帝每天坐在皇帝的宝座上,无所事事。他本想找些事情做,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丞相曹参身上。然而,观察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曹参似乎不太靠谱。 曹参除了娱乐和喝酒,几乎不理朝政。朝中的一些大臣对他这种消极的态度实在看不下去,便去曹参家劝说他认真工作。然而,大臣刚到曹参家,他就准备了丰盛的酒席,拉着他们喝酒。无论是谁,只要劝他工作,都被曹参以酒搪塞过去。几天下来,大臣们也只能无奈放弃劝说。虽然大臣可以不问,但身为皇帝的汉惠帝不能不关心。他便让曹参的儿子去问问父亲,为什么对政事如此消极。没想到,曹参的儿子一问,结果遭到父亲一顿毒打。 此事让汉惠帝十分在意,于是亲自找曹参谈话。趁机,惠帝问他为什么态度消极。曹参反问汉惠帝:“拿您和高祖刘邦比,谁更有治国才能?”汉惠帝答道:“当然是高祖。”曹参又问:“那拿萧丞相和我比呢?”汉惠帝结结巴巴地说:“萧丞相吧。” 曹参说:“这就是我不敢擅自作为的原因。既然高祖和萧丞相已经为我们制定好了规矩,我们没有更好的想法时,最合适的就是遵守他们的规定。”汉惠帝听后,似乎明白了曹参的用意。 结合汉初的国情来看,曹参的做法是有道理的。长期战乱之后,百姓疲惫不堪,刚刚恢复的国家如果过多干预民间事务,反而会给百姓增加负担。只要官方不去打扰百姓,百姓也不会为国家添麻烦。正因为百姓最清楚安定生活的珍贵,所以曹参虽不多作为,却赢得了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