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集中20多个师和8个游击纵队,在中原地区抢占了大量城市和交通要道,并逐步蚕食了中原解放区的领土。中原解放区的形势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严峻。
中原军区是在1945年11月成立的,它的前身是鄂豫边区。抗战胜利后,为了加强中原地区的军事力量,中央决定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河南军区部队和新四军第五师(这些部队曾活跃在鄂豫边区)整合,组成中原军区。从成立的那一刻起,中原军区就肩负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在敌军环伺的环境中作战。
为了执行中央提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支持华北的部队和即将进军东北的部队,中原解放区部队主动发起了桐柏战役。虽然该战役实现了歼敌的目标,但未能成功夺取桐柏山区。更为关键的是,尽管形势艰难,中原解放区的部队依然要执行牵制敌方主力的任务。时任中原军区政委郑位三曾表示:“中原是孤立的,如果搞得好,是光荣的战略部队,搞得不好,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事实上,如果中原军区的部队在那时选择撤退,可能会避免后来的中原突围。李先念也曾坦言:“如果不是为了牵制敌人,当我们结束了桐柏战役后,部队一直向东走,最多五天就可以到达苏皖解放区。那时,跟在我们后面的国民党部队只有一个军,打过去毫无问题。”尽管如此,中原军区依然决定执行中央的命令,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1946年6月,国民党军30万大军发起了对中原解放区的大规模进攻。虽然当时双方已签订停战协议,但国民党依旧背信弃义,继续进攻。中原军区为了大局,做出了退让的决定,但国民党军的进攻愈加猛烈。在提前截获敌军情报后,中原军区决定主动突围。在请示中央并获得批准后,中央明确指示:“同意立即突围,越快越好,不要有任何顾虑。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以免贻误战机。”
中原军区通过巧妙的布局,分为左右两路突围,成功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直至大部分部队脱离了敌人的控制。这意味着中原军区基本上已不复存在,直到1947年7月,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并重新开辟中原解放区。参与过中原突围的老干部和战士,至今仍记得那段艰难的历史。
李先念在回忆中原突围时曾表示,回顾当年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向河南拓展的战略行动时,他感慨:“我非常欣赏张执一同志提出的倾巢出动的建议,如果我们当时能采纳他的意见,派出足够的兵力经略河南,不仅能与华北根据地取得联系,还能进一步壮大力量,后来的中原突围也许就不那么艰难了。”
一、1944年的战略决策
回到1944年2月,日军根据大本营的要求,制定了《一号作战计划》,旨在打通中国大陆纵深的平汉铁路沿线。然而,日军此时已是陷入困境,随着太平洋战局的恶化,他们在中国战区的力量不断减弱。这一计划实际上是日军的垂死挣扎,企图通过打通纵贯中国的交通线来缓解困境。
然而,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无能,从1944年4月到12月,日军先后发起了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柳桂会战等三次战役,但国民党军一败再败,丧失了大片领土。最终,38座城镇和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落入日军手中。中原地区的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党中央在考虑到中原局势的变化后,立即做出了调整,决定调集各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进入河南,进行战略扩展。八路军太岳、太行军区以及晋冀鲁豫军区分别抽调部分兵力南下,新四军第四师也开始西进,恢复之前被国民党占领的豫皖苏根据地。当时,鄂豫边的抗日根据地也接到了中央指示,要求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第五师抽调兵力北上,以实现三路大军会师河南的战略目标。
新四军第五师是在皖南事变后,由活跃在鄂豫皖湘赣边区的抗日武装组建而成。李先念回到延安后,受毛主席安排,担任了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1938年,他带领部队深入鄂豫边区,打击日军,扩展根据地。到1940年,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已经扩大到19个县,部队发展到1.5万人,民兵10万人。随着新四军第五师的成立,其兵力也达到了1.5万余人。
然而,由于长期面临日伪顽的夹击,鄂豫边区的抗战形势依然非常艰难,财政紧张,干部和物资短缺。即便如此,鄂豫边根据地在抗战胜利前依然执行了中央的南扩战略,不仅恢复了鄂南的抗日根据地,还积极向湘鄂赣地区拓展。
1943年秋,郑位三作为中原局的代表前往鄂豫边抗日根据地,调研后提出了“以巩固为中心”的战略发展方针,建议暂缓向湘鄂赣地区扩展,集中力量巩固鄂豫边中心区,为部队争取休整机会。尽管这一提议遭遇了一些反对,最终大家达成一致,决定先巩固现有根据地。
然而,随着日军发起豫中战役,河南全省很快沦陷,中央决定鄂豫边区必须集中力量向北发展,扩展到豫南、豫中地区。1944年7月,鄂豫边根据地召开会议,讨论中央提出的“向北发展”战略。尽管意见分歧,最终大多数人仍选择了支持向北发展的战略。
然而,张执一的建议仍未被采纳。张执一在大革命时期就参与了革命,经历了多次地下工作和革命斗争,直至抗战期间才进入李先念部队工作。由于他在战略问题上的立场不同,最终被撤职,转交给苏北新四军军部审查。尽管遭遇挫折,张执一依然在抗日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最终被委以重任。
二、决战时刻
在面对强敌时,没有人能确保自己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1944年7月29日,新四军第五师派出1200余名指战员,组成“豫南游击兵团”,向敌后挺进。中央也派遣王树声、戴季英等人进入河南,建立中共河南区党委,逐步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
随着抗战进入尾声,王树声决定向河南内部发展,开辟伏牛山抗日根据地。而新四军第五师的任务最为艰巨,他们不仅要与王树声领导的豫西抗日根据地合作,还要支持王震领导的南下支队,向广东敌后挺进,并与广东部队取得联系,建立五岭根据地。初期的发展顺利,李先念带领“豫南游击兵团”取得了多次胜利,但由于部队发展过快,缺乏足够的骨干力量,反而在敌人的反扑下失去了不少新开辟的根据地。